6月28日在京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风电跃升为我国的第二、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可再生能源清洁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该报告是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连续第8年编写的重要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本次报告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分能源品种纵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尝试以资源、开发、建设、利用、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国际合作等系统全面、突出重点地呈现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据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介绍,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实现了两个“超一半”的历史性突破,其中累计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一半,新增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过一半。
水电总院院长李昇指出,2023年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强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配置消纳能力,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上述报告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推进,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能源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大型风光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加大,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还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水电总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易跃春分析,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了以下新特点:一是大规模发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5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5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二是高比例发展,由能源电力消费增量补充转为增量主体,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占比快速提升,2023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3亿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的85%;三是市场化消纳占比进一步提升,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四是高质量发展,既大规模开发,也高水平消纳,风电和光伏利用率继续维持97.3%和98%的高水平利用率,进一步保障了电力稳定可靠供应。
水电总院副院长张益国表示,进一步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要重视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详查,尤其是对分省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为我国新能源的优化布局提供资源数据支撑。还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是在光伏电池效率、风力发电技术、储能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等领域,确保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能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还要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新模式,发展如光伏治沙、“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绿氢耦合发展等新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高效利用,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
在专家交流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建首席科学家张宗亮指出,通过进一步提升水电调节性能实施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是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重要措施;“沙戈荒”大基地开发过程中要统筹好新能源开发与电网消纳、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关系;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氢东输”骨干管网是解决氢能远距离输送的有效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岩石力学专家周创兵指出,水电水利行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正在向“学科更交叉、开发更生态、建管更智慧、防灾更韧性”方向发展。行业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需要突破现有的组织模式、研究范式及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王仲颖提出能源转型三条路径: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融合点是终端用能高比例电气化;二是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是实现电力绿色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三是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坚持系统统筹、坚持多元平衡,同时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
暖东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处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