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累计出口292.43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达11.69%,再创新高。
广阔的海外市场早已引起国内光伏厂商注意,隆基、晶科、晶澳等企业均在美国、泰国、越南等地布局产能,积极推进产能和销售全球化。部分光伏厂商境外营收占比近60%,其中东方日升、晶澳、晶科等企业境外营收占比均在55%以上,海外营业收入分达到了168.22亿元、433.15亿元、480.67亿元。
数据显示海外市场前景大好,然而在光伏厂商争抢海外市场份额时,暗礁来了。
非出海不可
我国的装机体量惊人,仅今年半年就增长了78.42GW,要知道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已经高达4.25亿千瓦。体量大、速度快,是我国光伏现状的真实写照。然而即便如此,境内装机量仅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数据表明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门之外。
自2022年以来,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秀。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7.8%,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共同挑起外贸大梁。
公开信息显示,硅片、组件、电池等国产光伏产品去年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去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另外,我国是光伏制造大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巨额产能让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地位,截止至2022年底,全球超过70%的组件靠国内企业供应。
产能膨胀如此,仅靠国内需求无法满足消纳需求。今年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5至120GW,事实上我国仅上半年新增装机量就达到了78.42GW,到年底得实际装机量几乎可以肯定超过预计量,但面对全产业链近千吉瓦的产能还是消纳无力。
海外市场有乾坤
我国是光伏产能大国,内部竞争激励,各大企业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晶科、晶澳、东方日升等组件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出境内,其中晶澳、晶科占比近60%,海外营收分别高达433.15亿元和480.67亿元。隆基、天合光能海外营业收入虽然不及境内,但也高达449.3亿元和365.25亿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光伏组件出口额最多,规模约153.6GW,同比增长55.8%,出口额、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硅片出口量约36.3GW,同比增长60.8%;电池片出口量约23.8GW,同比增长130.7%。
从上半年的出口情况来看,硅片和电池片的出口量增速明显,硅片出口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电池片主要出口向亚洲地区;组件出口额降低,但体量达到108GW,占到了去年正念出口体量三分之二还要多,主要出口向欧洲。
欧洲同时也是国内企业场上的主要海外营收区域。晶澳在境内的营业收入达291.72亿元,占比39.97%,除此之外,最高的就是欧洲地区,营业收入高达229.09亿元,占比总营收的31.39%,天合光能同样如此,在境内营业收入最高,达421.44亿元,在欧洲营业收入仅次于境内,高达214.4亿元。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各大洲市场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欧洲市场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14.9%。其中,荷兰成功守擂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第一大市场地位,波兰、葡萄牙等国市场活跃。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极端天气步步紧逼,俄乌冲突推波助澜能源危机等原因密切相关。
近年,极端天气频发,2022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纳利斯称,西班牙和法国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往年同期的平均气温高出10度以上。当时电价一度飙升至400欧元/兆瓦时。
今年以来,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显示,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打破了7月3日、4日连续两天纪录。能源转型脚步正在加快。我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此外,早在去年的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能源独立路线图,力求从天然气开始,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这份行动计划名为《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 Joint European action for more affordable, 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欧洲议会批准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提升至45%。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REPowerEUPlan”建议,2025年欧盟累计光伏装机规模要超过320GW,和2021年底累计装机167GW的规模相比,增长翻倍;2030年累计光伏装机目标约为600GW,相较于2025年也有几乎翻倍的增长。
多种因素叠加,海外光伏市场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海外产能布局
过去十年中,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欧洲、美国和日本转移到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的所在地。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光伏厂商的海外产能多分布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少量分布在美国、欧洲。
我国光伏企业到东南亚投资建厂,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自中美贸易战以后,美国不断给中国产品设置各种壁垒,设置条款针对中国。从大陆出口向欧美的产品关税逐步增高,在海外建厂有利于规避这一风险。
二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东南亚的优势逐渐凸显,人力价格远不如国内。
东南亚建厂也有风险,例如今年夏天,越南发生了电荒,鸿海和立讯精密等苹果公司供应商被陆续告知,后续将陆续停电。
这也暴露了相应问题,东南亚电力结构不够完善。越南的水电和煤电占比高,但是夏季降水不稳定,导致水电站水位会有降至发电水位一下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越南北部水电站的发电量仅为去年的五分之一。
隐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终于从三头在外——原材料、设备、市场在外,大量利润被截留的局面,发展到了全产业链齐备,在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
然而蛋糕虽大,却不能如愿安享。
目前海外市场环境风险难以预知,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国际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监管环境等因素,叠加国际关系变化及相关国家非理性竞争策略等不确定性风险,我国光伏企业的海外之旅摇摇欲坠。
尤其是今年6月发生的我国光伏高管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期间被德国警方带走一案,令每个光伏人精神紧绷。
就在上周,美国国务部又公布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反规避调查终裁结果。此案美国商务部于2022年4月1日正式发起调查,历时大半年,终于在去年年底作出肯定性初裁。
内容显示,泰国、越南、马拉西亚、柬埔寨四国被认定存在规避行为,其中Hanwha Q Cells(马来西亚)、Jinko(马来西亚)和Boviet(越南)三家公司并不存在规避行为。
实际上,国际博弈始终存在。2021年4月20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商提供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和零部件也都来自中国。
早在两年前,美国光伏制造商透过律师事务所递交请愿书给美国商务部,希望对东南亚的光伏制造商提起反规避(anti-circumvention)调查。美国厂商在请愿书(petition)中表示,中国厂家透过在东南亚设立分公司并建造光伏产品生产线,生产电池组件后再出口美国,藉此来避免被征收由中国出口光伏终端产品到美国须被课征的反倾销(AD)与反补贴(CVD)关税。
我国光伏饱受打压的同时,海外产能渐渐兴起。
能源部预计美国制造组件产能2024年达到10GW;2025年达到15GW;2027年达到25GW;2030年达到50GW,据统计2023年5月,已投产组件产能超过8.4GWGW以上5.6GW,在建项目4个。印度作为热点国家,截止2023年3月,已投产组件产能预计超过18GW,电池产能预计超过3GW。
据王勃华理事介绍,部分国家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举措提高贸易壁垒,同时竭力补贴本土企业。国内企业同时面临着国际竞争挑战,或在2027年左右,国内光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暖东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处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