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是阳泉的立市之本,也是阳泉最大的隐忧。靠煤炭繁荣起来的经济,究竟能支撑多久?
在阳泉市委书记谢海的办公室,两个标有曲线和箭头的图表引人注目:箭头朝下者指煤炭资源越来越少,最后期限是50年;朝上者是各种接续产业的发展进程。“靠煤炭支撑的阳泉,转型迫在眉睫,时不我待。”谢海坚毅地说。
阳泉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对市情的准确把握,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以实施“百项工程”为载体,在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上用实劲、下苦功,向“打造中国‘鲁尔区’、建设太行明珠城”的目标迈进。
痛定思痛的选择
实行煤炭资源有序开采和综合利用
在外地人眼里,煤是阳泉的代名词。在阳泉建市长达6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煤炭资源一直是阳泉人的生存依靠,也使阳泉人饱尝其苦。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头顶灰锅盖(灰蒙蒙的天空),身披黄麻袋(光秃秃的山),腰缠黑腰带(黑黑的桃河水),脚踩海绵路(厚厚的积尘)。
为治理严重的污染,阳泉不惜血本,投入1.5亿元,以矿山生态恢复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向矸山宣战。拆除500余座燃煤锅炉,拔掉380余根烟囱,推倒上千座燃煤倒烟窑……
环境治理的力度从来没有这么大,但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路子到底能走多远?身为市长的白云感到巨大压力,产业调整、城市转型几乎成了她逢会必讲的话题:“发展科技含量高、洁净化的产业,才是保障城市繁荣发展的治本之策。”
煤炭生产实行保护性的有序开采,并榨干吃净;煤炭产业加快向集团化、洁净化、新型化发展;矿井数量由180座压减到158座,资源回采率达70%以上;洗煤选煤比例提高10%以上……这些都放大了煤的效应。
以南煤集团为例,面对煤矸石和煤层气的增加,他们自筹资金1300万元建成煤层气发电站,日消化煤层气10万立方米左右,年发电量占到了集团总部和南庄分公司年用电量的40%。为充分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公司配套建设了洗澡用水、冬季供热、职工公寓中央空调等综合利用热能的设施,使企业每年从发电项目中节约成本8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