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化工、钢铁等大型重工业企业集聚的江北大厂地区,酝酿形成协调机制,推行整体“热电联供”,从而淘汰区域内的低效小锅炉。
集中供热始于50年前
大厂地区是我市老工业基地之一。1958年,国务院发文,确定在大厂卸甲甸地区建设南京热电厂,为当时的永利宁化肥厂(南化公司前身)实施集中供热,后来逐步扩大到南京钢铁厂等企业,当时平均每小时供热量170吨左右。
上世纪80年代,煤炭供应放开后,南化和南钢的生产规模快速增长,于是各自上马工业锅炉为生产供热。到上世纪90年代,只有南化的部分生产装置仍然由热电厂供热。
大小锅炉林立污染浪费严重
目前,大厂地区有南京热电厂和华能南京电厂两个热源点,预计到明年底,两个电厂的供热能力将达到1200—1400吨/小时。
此外,南化、南钢和扬子石化都有自备热电厂,合计供热能力1251吨/小时。但由于大小南化的重组,大批设备新建,供热又出现了很大缺口;南钢在老焦化装置停用后,也出现了不能自足供应的情况;只有扬子石化目前可以保持自给自足。此外,大厂地区还有1吨以上的工业锅炉23台,1吨以下的小锅炉17台。
企业自备发电有何弊端?专业人士分析说,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煤耗效率低,自备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耗煤400多克,而热电厂只有200多克,悬殊巨大。而林立的低效小锅炉,每年造成的能源浪费高达93万吨标准煤。环保部门调查也显示,由于小锅炉较多,大厂地区的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的排放明显高于全市其他地区。
“热电联供”协调机制酝酿成立
热电联产是国家当前推行的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其节能效果主要通过集中供热来实现。
在大厂地区,一方面是电厂有足够的热源供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大量小锅炉存在带来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改变这一状况,去年市经委牵头,组织大厂地区相关单位座谈,初步形成了“热电联供”协调机制方案。市经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如果协调机制能够发挥作用,将对今后全市进一步推进热电联供具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