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04年、2005年“大干快上”、“大跃进”一般的火热发展之后,2006中国石油和化工仍然经历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建设热潮,以炼油、乙烯为代表的规模化装置建设如火如荼,“煤化工”发展热度不减……不过,2006年中国化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峥嵘;燃料乙醇项目热苗头出现,国家紧急抑制进行调控;《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为全行业发展描绘了蓝图;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逐渐唤醒了化工企业对环保和安全责任的重视;资源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2006年,更是中国化工的“规划年”、“理性年”。
发展势头总体趋缓资源、环境瓶颈凸显。200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超过10%。在国际和国内经济持续增长、预期强劲的宏观形势带动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增速已经趋缓。前11个月,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909.8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4032亿元,比去年全年多324亿元,同比增长19.9%,但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508.5亿元,同比增长26.4%;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亏损476.6亿元,同比增亏210.6亿元;化工行业实现利润968.4亿元,同比增长18.9%。
从行业获利情况来看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因国际原油价格的走低,1~11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增幅同比回落42.3个百分点;由于国内、国际油价的倒挂,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亏损严重,同比增亏210.6亿元;化工行业中肥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速度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效益增势减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6年,国家“推动全社会大力节能降耗”的贯彻实施客观上推动了煤、电、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仍然是制约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也有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增长快于市场需求,还有行业结构调整、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均使得石油和化工行业各项指标呈现出增速趋缓的势头。
乙烯、炼油产业规划出炉规模化建设如火如荼。2006年1月,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十一五”炼油、乙烯工业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两部《规划》为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指明了方向。同时,2006年成为我国炼油、乙烯规模化装置如火如荼的“建设年”,“十一五”规划中的炼油、乙烯等大规模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些改扩建项目也在火热进行,掀起了石化一体化项目的新一轮建设热潮。2月28日,经过17年跨世纪“长跑”的四川80万吨/年乙烯项目在四川彭州奠基,总投资超过210亿元;6月26日,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总投资约260亿元;8月18日,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破土动工,总投资超过125亿元。
同时一批大型乙烯、炼油项目也在2006年全面投产,拉开了投产高潮的序幕:3月29日,大连石化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联合装置正式投产运行;5月28日,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最大的主体装置建成交付生产;8月30日,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产;11月18日,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产。根据我国的炼油产业专项规划,到2010年我国炼油工业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年,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根据乙烯产业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产能年均增长速度为15%,预计到2010年乙烯总产能将达到1700万吨/年。
“煤化工”发展紧急叫停产业规划呼之欲出。石油价格的持续高涨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不断推动,使得2006年的“煤化工”热仍然呈现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国内具有煤炭资源的省份纷纷集资、引资或合资建设和开展大型煤化工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规划。7月11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与壳牌天然气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的300万吨/年煤变油项目定于2007年开工建设。7月15日,由国家发改委直接推动的300万吨/年二甲醚及配套项目在内蒙古落户,项目由中煤能源、中石化等五大集团共同斥资210亿元投建,包括2000万吨/年煤矿、420万吨/年甲醇、300万吨/年二甲醚。7月份召开的2006年山西投资洽谈会期间,山西省共引资257亿美元,其中“煤变油”项目就占135亿美元,占总引资额的54.4%。面对各地普遍开花、急于追赶“煤化工”这趟“豪车”的投资、引资冲动,7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将近两年跃跃欲试、热情高涨的煤化工项目紧急叫停:暂停核准或备案煤化工项目;并要求各地“不批准规模在300万吨/年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年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年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
与此同时,发改委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在紧锣密鼓的进行。2006年下半年,发改委工业司在山西吕梁、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实地考察了10个煤化工企业和工业园区,对全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10月30日,发改委发布了我国煤化工产业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在建煤化工项目30项,总投资多达800多亿元,新增甲醇产能850万吨/年、二甲醚90万吨/年、烯烃100万吨/年、煤制油124万吨/年;已备案的甲醇产能3400万吨/年、烯烃300万吨/年、煤制油300万吨/年。有些地区不顾技术、市场、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盲目规划,局部地区存在“规划过热”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初露峥嵘。12月份,《规划初稿》征求意见工作基本结束,规划颁布指日可待。有消息显示,根据初步规划,2006~2020年我国煤化工总计投资将达到1万多亿元,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获得大发展;同时我国将在全国打造七大煤化工产业区,分别是黄河中下游、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我们衷心地期待着,煤化工产业政策的全面实施彻底结束全国范围内持续高烧的非理智投资热潮,使得产业发展向着理性、科学、稳定的方向迈进。
“环保风暴”横扫石化行业企业社会责任重于泰山。2005年底吉林石化爆炸导致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揭开了石化行业危险源、污染源的冰山一角,也直接引发了2006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环保风暴”。2006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就集中在全国的石化行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2月6日,环保总局启动了对全国127个分布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投资约4500亿元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4月5日,环保总局通报了对20个江河水域附近的化工石化大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结果,并对12个涉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存在重大环境隐患的项目提出了立即整改、限期整改、研究整改;5月31日,国家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化工、冶炼、印染等工业园区的违法排污问题;6月28日,环保总局发出《关于107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情况的通报》,排查后新增加防止突发事故污染环境投资25.3亿元。
7月11日,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行动宣告完成,排查结果显示,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各大水域的化工石化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风险,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9月23日,一队督察组赴黑龙江展开环境督察行动,开启了国家重点督办化工企业安全环保措施和工业园区环境违法的序幕。10月中旬,督办组分赴河南、浙江、江西、吉林、贵州、安徽和湖北等地,对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和重点环境问题进行检查。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直接剑指石化产业。然而,8月21日,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10吨有机化工废水偷排造成的“松花江支流牤牛河污染事件”,又一次拷问着少数化工企业的良知,也为原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石化行业形象雪上加霜。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公民,我们呼唤着生命的安全和明媚的蓝天;而作为石油和化学行业中的一员,我们深感肩上的环保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期望着,随着“环保风暴”的来临,多年来某些石化、化工企业对于社会环境、社会责任的漠视和缺失,将被一轮又一轮的调查和督办逐渐唤醒,并从根本上担负起一个社会企业所应当担负的安全、环境的责任,获得更加长远、良性的发展。
节能降耗成主旋律循环经济建设任重道远。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数据硬指标之一,“单位GDP能耗降低20%”(即每年平均降低4%)的目标在2006年成为各大行业企业努力的重头戏,而一直是能耗大户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则将这一艰巨任务贯穿在全年的工作和奋斗中。4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钢铁、煤炭、石油石化、化工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拉开了我国企业节能降耗的大幕。在这“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石油和化学工业占了340家,其能源消费量占“千家企业”能源消费量的25%左右,占全行业能耗的一半以上。因此,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成为全行业的重中之重。2006年1~10月,吉林石化减少电力消耗93.3万千瓦时,节约各类能源折标准煤约1.96万吨;山西合成橡胶集团1~8月综合能耗万元产值下降了17.6%;上半年,巨化集团公司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7.52%,电耗下降3.4%,水耗同比下降21.3%。在整个一年的时间里,由重点企业领军的节能降耗大战正式拉开,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此外在政府和协会层面上,2006年对于全行业节能降耗推动也全面展开。2006年4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起草了《关于石油和化学工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5月9日,由国家发改委、石化协会主办的全国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在贵阳召开,全面探讨了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5月12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严格控制新上电石项目,压缩耗电高的行业。7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到“十一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以2005年价格计算)下降到0.98t标准煤/万元,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节能率为4.4%。7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4家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9月9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在京成立,将凝聚石油和化工行业力量,组织协调好全行业资源节约工作。
尽管2006年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企业自身,都在节约资源、能源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欠债太多、包袱太重,特别是石化行业产能增长过快,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耗下降4%这一指标的完成。尤其2006年石化产能扩张一般都集中在高能耗产品上,上半年石油石化行业的能耗不降反升8.7%。因此,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能耗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节能技术的利益激励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降耗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推进,才能使得石化行业的循环经济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入世五年发展喜人全面放开迎来新时代。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原油、成品油批发业务的放开,我国石油石化业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宣告结束。回首过去的五年,中国石油石化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走向全面开放,多元化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政府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完善并走上法制化轨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求旺盛,国有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外资加快进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全面进入世界大宗石油石化产品生产大国行列,主要石油石化品的自给能力获得了稳步的提高。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从2000年的2.77亿吨/年增至2005年的3.55亿吨/年,增加28.2%;乙烯产能从2000年的445.2万吨/年猛增至2006年底的突破900万吨/年大关;合成树脂产量从2001年的1212万t猛增至2005年的2142万t,增长了95.3%;合纤产量已从2000年的652万t增至2005年近1500万t,增长2.3倍,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一半;合成橡胶产量从2000年的83.6万t提高至2005年的163万t,增长了95.2%,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2006年12月4日商务部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由此,我国石油市场将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三足鼎立、共同竞争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也从12月11日起正式向外资全面放开了化肥批发零售业务及相关服务。入世过渡期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时代正在来临,我们衷心地期待,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应对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迎来更加广阔的舞台、更加多元化的机遇,以及更加辉煌和远大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