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经济增长偏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2006年三季度,宏观调控政策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消费增长趋旺,物价基本平稳,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膨胀的体制基础和宽松的资金使投资反弹可能性继续存在,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松局面尚未改变,宏观调控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在四季度以至到2007年,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体制改革以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坚持严控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力度不放松,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努力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经济运行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增长偏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针对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并呈加剧之势、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下半年在经济工作中狠抓政策落实,经济运行的态势表明,宏观调控的初步成效已经显现。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带动经济小幅减速
200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反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带动下,工业生产屡创高速,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特别是6月份增长19.5%,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2.7个百分点。在投资、工业提速的推动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1.3%,明显偏离了我国现阶段9%左右的潜在增长能力,经济运行出现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年中,中央出台了清查新开工投资项目、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增长等针对性调控措施,并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进入三季度,随着清查工作的深入,新开工项目增长势头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高位回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月份比6月份回落6.3个百分点;8月份继续回落5.9个百分点,降至21.5%的年内低点,比今年增速最高的4月份回落了13.2个百分点;9月份增速为23.6%,虽然较8月份略有提高,但仍然明显低于上半年的水平。在投资回落的影响下,GDP和工业生产增速也出现下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比二季度11.3%的增长速度回落了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比二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一个季度的投资、工业变化尚不能确认为趋势性回落,宏观调控成效能不能巩固仍需要观察。
2、货币信贷增速小幅放缓,新增贷款开始出现同比少增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信贷投放过多。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6个百分点。针对货币信贷高投放的突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两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发行定向票据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并加强窗口指导。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83%,增幅比上月低1.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74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季环比折年率为14.5%,增长幅度明显回落。8月份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少增22亿元,9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1252亿元。消除季节因素后,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季环比折年率为13.9%,增长速度逐渐趋缓。从三季度货币信贷动向看,持续一年的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势头已经初步得到控制。
3、利率、税收等经济手段初见成效,房地产市场需求降温
2006年,针对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过快、供给结构不合理、国内外投机资金过度炒作等突出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推出了许多针对性调控措施,有些政策将在较长时间后才能见效,但提高贷款利率、调整房地产交易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限制外资等政策已经开始影响国内外购房者的心态,明显打击了投机炒作的购房需求,也使部分自住型购房者抑制价格追涨的非理性冲动,使市场供求朝着有利于房价稳定的方向发展。三季度,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在回答未来3个月“是否购买住房”,仅有17.5%的选择购买,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1和2.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前期房价上涨较快的东部地区居民购房意愿下降显著。前三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9月份为上涨5.3%),涨幅回落2.4个百分点。8、9月份,“国房景气指数”连续下降,8月份比7月份回落0.20点,9月份比8月份回落0.17点,结束了今年以来连续7个月反弹,开始出现指数回落。
4、扩大消费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消费市场保持旺势
2006年以来,消费品市场持续保持购销两旺态势,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好形势。1-9月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91亿元,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7、8、9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3.7%、13.8%和13.9%,增速比上年同月提高1、1.3和1.2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市场趋旺主要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各地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农民工工资及时兑现和清欠工作力度,调整了公务员工资标准,增加对农民的补贴,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三季度,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25.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期收入“增加”,比上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收入感受指数也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达18.5%,比2季度上升了1.5个百分点。另外,居民普遍对下季度收入预期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收入“增加”的占比为27.5%,比上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达23.1%,创1999年4季度调查以来的历史最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和及时兑现以及其它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使农民消费能力增强,城乡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1-9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12.3%,城乡市场增速差距由上年的3个百分点缩小到1.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汽车、石油及制品的销售增长率均超过20%。
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虽然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偏高,投资膨胀的体制基础和宽松的资金使投资反弹可能性继续存在
1-9月份累计,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然高达28.2%。庞大的在建规模使投资增长的惯性较强。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对新开工项目的准入条件、土地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但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地方税收的体制、政府对投资有权无责的软约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投资膨胀的体制基础与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将考验紧缩投资的政策有效性。
另外,与投资膨胀紧密关联的货币信贷过于宽松问题没有根本改变。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小幅回落和同比少增1252亿元主要是通过票据融资同比少增实现的,当月新增中长期贷款2083.7亿元,同比多增562.6亿元;今年1-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多增798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6409亿元,占80%以上。说明中长期贷款受庞大的在建规模影响增长惯性较强。今年以来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多。1-9月份企事业单位存款累计增加11580亿元,同比多增2575亿元,企业资金总体宽松。从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情况看,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69446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8.7%,自筹资金增长32.1%。都高于投资增幅。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8.5%。其中,国内贷款增长49.4%;利用外资259亿元,增长46.6%。从中长期贷款和投资到位资金增幅情况看,投资的资金环境宽松,投资增速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外贸顺差不断创出新高,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宽松局面尚未改变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12.3亿美元,增长26.5%,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5813.8亿美元,增长21.7%,加快5.7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098.5亿美元,顺差规模比去年同期扩大60%。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2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6月末的32.37%下降3.9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总共增加约468亿美元,比第二季度的增加额760多亿美元,减少约200亿美元。三季度中国外贸顺差再创新高,约为487亿美元,而同期外汇储备增量较之少约20亿美元。这是近两年来首季出现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增加额小于同季外贸顺差的现象。但是,无论从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前三季度的累计增幅依然处于高位看,还是从三季度中国外贸顺差再创新高看,国际贸易大幅顺差带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增多,造成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货币流动性、进而控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3、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
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如何实现既快又好的科学发展正在探索之中。按照“十一五”规划,在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期末分别降低10%。这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必须在“十一五”5年里每年下降2%,每半年下降1%。据国家环保公报,今年上半年,COD排放总量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增长4.2%,这和“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每半年下降1%,呈南辕北辙之势。同样,“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在2010年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但2006年上半年却不降反升,单位GDP能耗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根据经验数据分析,经济只有在接近潜在增长率但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运行,经济能耗弹性系数才有可能回落到长期平均线附近的正常水平,目前这种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的粗放型盲目扩张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中结构性矛盾突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 稳中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