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减薪也许是这个夏天最具做秀意味的收入分配改革运动。自中央提出深入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强大的公众舆论就将质疑的矛头直指垄断企业的高收入。甚至有人提出,不对垄断企业的高收入状况进行彻底改革,所谓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只会流于空谈。面对来自上下的双重压力,电力行业——这一中国最具垄断势力的行业,也摆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姿态以应对公众质疑和极具政治意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可是,电力企业的所谓减薪运动却终被证实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集体做秀,堤内损失堤外补——减薪背后却通过违规高额发放住房补贴来弥补损失。那些曾抱有善意期望的人们也愈加意识到,不针对垄断行业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变革,而指望其大发善心自我“割肉”是不切实际的,公众除了忍受一次次的欺骗之外不会有任何福利上的改善。可是,曾被寄予厚望的电力行业改革,在历时四年之后却越来越让公众看不到希望。面对日趋悲观的改革结局,鼓吹改革的人们却仍然在旧的思维框框里打转,僵化的改革思路已将改革引入了死胡同。
电企减薪终成闹剧
电力企业掀起的所谓减薪运动,是有着极强的政治意涵的。自2006年初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成为牵动社会各界神经的公众话题。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召开专门会议,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进行研究。在此次会议上,中央提出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基本原则。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不久,由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人事部、卫生部、监察部、司法部和公安部等13个部委协同参与制定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草稿进入最后的征求意见阶段。由此,作为创建和谐社会重要举措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大政治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并被寄予了极高期望。
在当下中国,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在近十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有研究机构甚至指出,反映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达0.4以上,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虽然也有学者认为,基尼系数并不能确切反映收入分配的真实状况,因此不要过分夸大基尼系数的指示作用。但该学者可能也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常识,其实普通老百姓并不真正关注那些专家们整天挂在嘴边的抽象数字,他们也并不真切知道这些数字到底蕴含着何种意义,他们判断社会现实的依据往往是切实的亲身感受。而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高收入,以及他们与非垄断行业员工之间的巨大收入反差,也是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基尼系数来反映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员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员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间。
尽管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据说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进行改革却是中央此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也曾表示,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等原因,垄断行业收入增长过快的势头难以逆转。因此,国家所能做的更多是通过“提低”来缩小差距,但对于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群体则很难有所动作。
专家的言论尽管令公众失望,但舆论对垄断行业的指责之声却并未因此止歇,素有“电老虎”之称的电力企业首当其冲,由此成为众矢之的。不久前,一个电力公司抄表员十万年薪的故事开始在网上广泛流传。故事的真假没有人能够说清,但公众似乎更相信这极有可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为根据上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如果将所有的福利收入都算在内,抄表员的十万年薪也并非天方夜谭。而更让公众心生怨气的是,电力企业员工的高收入却与不断上涨的电价和历时两年多的电荒相伴随,无辜的公众正在为贪婪自肥的既得利益集团持续买单。由此,公共舆论针对电力行业员工高收入的声讨持续高涨。
正是在强大的公众舆论和中央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电力企业刮起了所谓的“自我减薪风暴”。名义上当然是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但其所表现出的高姿态和诚意却相当虚伪。据电力企业内部会议传出的消息,所谓最切实的收入分配改革举措是:“各单位2006年工资总额实际发放水平控制在2005年发放水平之内,一律不得在工资总额以外发放工资性收入。”从其圆滑的措辞当中不难看出,正所谓减薪只是针对工资而言的,至于工资之外的收入是不在此次减薪之列的。但众所周知的是,在电力企业员工的总收入中,工资实质上只是很小的构成部分,更大的部分则在于工资之外的福利收入以及员工入股的三产企业的分红收入。对于工资的减少,它们自可以从其他福利渠道获得补偿。
不幸的是,这种猜测终被残酷的现实所证实。8月16日,国资委向外界宣布,国电集团、大唐集团、中电投和华电集团4家大发电企业因违规发放高额住房补贴。受到国资委降低评分的处理。至此,轰轰烈烈的电力企业减薪运动,终究还是被撕去了虚伪的面具,以甚为尴尬的结局收场,演变成为彻头彻尾的闹剧。
其实,公众对电力企业的自我减薪运动本就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却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其会使出如此拙劣的障眼法来混淆公众视听。被愚弄的公众也更加认识到,在缺乏彻底的制度变革保证的条件下,企望极具垄断势力的电力企业大发慈悲是不现实的,而所谓的自我减薪运动也终究不过是一场表现政治高姿态的集体做秀而已。只有切实推动电力行业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于是,善意的改革者们将希望寄托在了打破电力行业垄断的市场化改革上。但眼前的现实却让人失望,电力行业历时四年的所谓市场化改革却正在走入了一条不通的死路。
改革已走入死胡同
前文所述及的电力行业改革始于四年前。2002年4月,《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五号文件”)出台,这也由此迈出了电力行业改革的第一步。依据“五号文件”制定的改革方案,原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拆成立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家辅业集团。据说,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是试图通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来打破垄断,进而形成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格局。为与市场化导向的此项改革相配套,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3月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
可是,电力行业改革的执行路径却并未遵循改革设计者的市场化初衷持续延伸,经历四年多的时间,能令公众称道的改革成果实在寥寥。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彻底的厂网分开,迟迟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具实力的终端垄断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仍然具有强烈的保留发电资产的决心。而正是这如此“坚定”的决心,也使得彻底变卖其所拥有的发电资产被无限期地拖延下来。从目前的情势来看,着眼于打破垄断、厂网分开的改革努力已经被证明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改革走入了死胡同。
国家电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强就曾对媒体坦言:“‘十五’期间电力改革确定的部分任务没有落实,是因为各个部门对改革的认识没有完全统一,触及自身利益时会有不同看法。”这位官员所谓的没有完成的改革任务,主要就是指2002年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五号文件”中所提及的,对电力资产实施分清划拨和主辅分离,而此项改革任务无法继续突进的理由则听起来相当充分,那就是要保证电力供给和电网的安全。于是,所谓的厂网分开改革造成了对于发电集团不公平的改革现状,而电网公司的终端垄断地位并未有所改变。
(未完待续)
作者:陈锐 来源:《董事会》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