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后3年 发电设备企业将会没活干?
悲喜交替
"十五"开局的2001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整体处在多年来的低谷,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及水电均出现亏损,行业利润总额为负6.12亿元。三年之后,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就走出了低谷并取得爆发性增长。以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例,2004年哈锅产品产量取得1000万千瓦的突破,2005年哈锅产品产量将突破2000万千瓦,2006年这一数字会再创新高。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2004年统计,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利润总额已达到21.70亿元。
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机电处处长景晓波告诉记者,2005年1~9月,我国发电设备产量为6250万千瓦,到年底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8700万千瓦,同时,今年年底我国装机总量将突破5亿千瓦。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也曾公开表示,我国电力建设正以超常速度发展。目前新增装机相当于一年新增一个瑞典全国的装机容量,两年新增一个英国的全国装机容量。
大喜之后又是大悲。根据我国电力需求预测,到2010年我国装机总量将达到7.1亿~7.2亿千瓦,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的盘子在2.1亿千瓦左右。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发电设备企业2006年在手合同为14185万千瓦,2007年在手合同为6791万千瓦,两者相加已接近我国"十一五"电力装机总缺口。这种寅吃卯粮局面的出现将直接导致2008年、2009年、2010年,整整三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将整体处于无活可干的窘境。
严重透支
长期发展,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已形成哈尔滨电站、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为主,100余家中小企业及合资企业为辅,共同生存的格局。其中三大动力的大型水、火电设备市场占有率高达80%左右。
行业知情人士介绍,90年代末行业的不景气让三大动力吃尽了苦头,有的甚至开始生产电风扇的叶片来"忍饥"度日。正因如此,2003年行业的突然火爆,让得了多年"饥饿症"的企业都想多拿一点、多干一点,纷纷拼命争抢合同,这也是造成"十一五"后三年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无活可干境地的直接因素。
危害不仅在此,面对到手的巨额合同,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企业根本无力解决生产瓶颈问题,难以按时交货。拿到手里的蛋糕却咽不下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发电设备企业大规模、集中投资了一批固定资产,以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5亿元左右,而这还不到东方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面对紧迫的交货期,另一方面,企业无奈将大量合同外包、分包。
东方电气集团经济运行部副部长邹玉兰坦言,企业这些年根本无法做到计划生产,只能大力透支企业的加工能力,到后三年没活干的时候,在市场的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是企业的惟一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发电设备行业几年大发展,并没有真正抓住机遇,目前发达国家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高价出售技术、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沦为生产加工车间的态势已有显现,一旦市场萎缩,企业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技术上的隐患将会急剧爆发,前途堪忧。
其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让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很大的固定资产折旧压力。
其二,在高端产品领域,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并没有几个拿得上桌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以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为例,从2003年开始,仅东方电气的订单每年就高达20多台,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却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
其三,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火爆景象只是虚假繁荣。材料和生产瓶颈问题让我国企业无奈以中国的合同价格购买国外的劳动力。这导致国外材料厂商和设备制造厂商大发横财而我国企业却背负了沉重负担,利润极低。
其四,火电调控之后,被各企业寄予厚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却没有一个能够支撑三大动力每个企业每年1000万千瓦到2000万千瓦的产能。具体而言,水电开发涉及生态问题;核电开发周期过长,要耐心等待,并需大手笔的投入;燃气轮机大笔投入暂且不论,国家目前在天然气的储量、开发、供应量等方面还尚未明确;风电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更是有待考证……
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百足之虫"尚且如此,本身就处于劣势的发电设备中小企业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相对于三大动力而言,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并以生产小机组为主。市场火爆,还能从中分食,一旦下滑,将面临绝境。记者得到最新信息显示,北京巴威锅炉、华光锅炉、四川锅炉厂等企业订货的数量和质量都已大幅下降,大落已成定局。
目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希望能够借助政府之手来缓解目前电源建设的无序建设现状,使电源项目能够缓期、延期,从而以较少损失渡过难关。不过发电设备行业如不从根本上寻找原因,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将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