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业评论》
近日,从西安市节约用煤办公室获悉,在煤源紧缺、煤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该市年节约原煤已达到了10.5万吨,折合标准煤7.5万吨。按每吨原煤300元计算,年节约资金近3150万元。
然而,面对取得的成绩,市节煤办的同志并不乐观。据他们介绍,我国的煤炭消费占到能源总消费的70.69%,人均占有煤炭却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5%,节煤任务十分艰巨。但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该市每年消耗的1004.45万吨煤炭中,节煤潜力应当还有20%。
这意味着只要挖潜,该市每年的耗煤量可再节约200.8万吨。按每吨煤300元现价计算,年可节约资金约6亿元。那么,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巨大的节能潜力该向谁要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运行锅炉用煤与设计煤种不符导致用煤量增加。
以煤为主要能源,产生蒸汽和热水的锅炉,是该市绝大多数耗能单位的主要动力设备和热力设备,也是重点耗能设备。由于每一种锅炉都是根据一定的适用煤种来设计的,如锅炉运行时使用的煤种与设计煤种不符,便会使燃烧不正常,严重时还会使锅炉的热效率明显降低,大大增加锅炉的耗煤量。为了保证锅炉用煤质量,有一些单位严格把关,如西安精美纸业公司进煤实行每车审验,并由专职化验人员当面抽样化验,仅去年拒收劣质煤800吨以上,减扣次煤600吨以上。但也有一些未经过节能培训的私企老板,错误地认为只要购回的煤能烧就行了,锅炉用煤的煤源混杂,质量不一,致使因煤种不符造成的浪费大量存在。
——90%旧锅炉未进行技术改造加大了炉渣含炭量。
据介绍,该市现有的1000多台锅炉中,1997年以前出厂的约占80%。因这些锅炉多是传统给煤方式,通风不利,燃烧不充分,炉渣含炭量高,热效率较低。1997年该市引进外地分层给煤先进技术,炉渣含炭量和锅炉热效率大幅提高。如对旧的锅炉进行技术改造,节煤率可达10%。但一些企业,尤其是煤炭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小的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宁可借钱买煤,也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目前该市经过技术改造的旧锅炉不足10%,采用循环流化床等节能新设备的更少。
——司炉工节能培训在多数非公企业遭遇阻力。
西安市阎良区某航空企业在员工的技术比武中发现,仅仅因为司炉工应用节煤技术的能力不同,每吨水升高1度的耗煤量,多的用0.672公斤,少的只用0.357公斤。这意味着,只要司炉工掌握了节煤技术,该企业制备1吨热水的耗煤量就可节省0.315公斤。也正因此,组织司炉工参加节能培训,是《节能法》对用能单位的基本要求。但据介绍,《节能法》实施7年多了,截至目前,该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司炉工基本上都参加了节能培训,走在了我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非公有制企业的司炉工参加节能培训者却仅占25%。记者在红光造纸厂看到,市节能办动员该厂让司炉工参加节能培训,拿到节能上岗证再上岗。该厂负责节能工作的人竟问:“什么是节能上岗证?”
——节能管理机制在一些企业尚不健全。
今年头8个月,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在发电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供热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1.6%的情况下,节煤52954吨,节约资金1112万元。这主要得益于该厂建立了由主管领导牵头,公司、分场、班组三级把关的节能管理体系,从采购、配煤、指标测算等多环节挖掘了节煤潜力。但据介绍,这种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在一些耗能大的国企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但在一些企业形同虚设,一些非公企业连这样的机构也没有。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的节能意识淡漠,认为国家煤的储量有多少与己无关,只要眼下市场有煤卖,不影响生产、经营就行了,反正煤在成本中占的比例不大。其次,缺乏配套的制约手段,是节煤工作落实难的重要原因。199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政府实施节煤管理的唯一法律依据。其中明确规定,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和设备要进行淘汰,未经节能培训的人员不得在耗能设备操作岗位上工作等。但因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制约手段,很难落在实处。加之多数管理部门对节能工作的考核都是软指标,未能引起基层的足够重视,节煤工作难以奏效。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国家应尽快出台与《节能法》相匹配的实施细则,使基层查处违反《节能法》的行为时有法可依。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节约用煤对保护资源,降耗增效,改善环境的重大意义。为确保节能工作落在实处,政府还应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适合不同所有制企业特点的制约力强的管理体制,采取强化考核指标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用能单位加大技改投入,强化用能管理,把各个环节的节能降耗落在实处。每个用能单位都应从保护社会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局着眼,把节煤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千方百计挖掘节煤潜力,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