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原本是凤城的立市之本。板栗、草莓、烤烟、柞蚕等农副产品,也一直是凤城市的骄傲。而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份骄傲--“凤城锅炉”,一个实实在在的支柱产业。
如何发展一个地方工业经济,这是许多地方党委、政府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经过人们长期的思考与探素。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是坐在书斋里“想”出来的,而是在搏击市场大潮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
凤城锅炉工业发展就是这样一路走了过来,在与“市场之手”的对话中,“凤城锅炉”经历了生死轮回炼狱般的考验,一个个小作坊成就了一个支撑一方经济的大品牌。
死了一个活了一群。
在去凤城市的路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公路边、铁路旁有许多锅炉广告牌子,非常显眼。粗略一数这里“有名有姓”的锅炉制造厂能有个几十家。
到了市里一核实,凤城市大大小小的锅炉生产企业竟有37家,而且这些锅炉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都不成文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凤城锅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37家企业共同使用一个品牌,是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意识?还是市场的作用把这些企业的命运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让他们谁也离不开谁?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我们终于得知,“凤城锅炉”是全市37家锅炉生产企业用自己过硬的产品,在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市场摔打中,共同铸造出来的一个无形的品牌。而正是这个无形的品牌,才使锅炉工业成为凤城市的一个支柱产业。
说起“凤城锅炉”,还有一段历史,而恰恰是这段历史,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凤城锅炉”这个品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共有220多家锅炉厂。曾经生产出全国第一台常压热水锅炉的凤城锅炉厂就是其中一家。当时,凤城锅炉厂的技术力量、生产设备、企业管理、市场占有份额,在全国同行中都位居不错的位置。可以这么说,凤城锅炉厂生产的常压热水锅炉代表着中国常压热水锅炉的生产标准和发展方向。
但是,那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事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进则退,过去的荣耀也必然要失去光泽。凤城锅炉厂就是如此。它体制僵化管理落后、市场意识差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露出来,加之资金短缺等原因,凤城锅炉厂的生产经营逐渐走了下坡路。先是产品滞销,后是企业亏损,再后是职工下岗,挺到1989年,它再也挺不下去了,最后只能选择倒闭。
企业垮了,职工饭碗丢了,即便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也是一件挺令人痛苦,并且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但是,风暴没有来临,冲击波也没有发生,反倒是凤城锅炉工业后来的骄傲从这时候开始起步。
与别的企业不同,凤城锅炉厂的下岗职工既没有靠着厂子不走,又没有找政府要饭吃,而是自己团结起来找出路。他们知道,靠谁也不如靠自己,找谁也不如找市场。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俩一帮,仨一伙地组织起来,干起了老本行。于是,一个个小型锅炉厂诞生了。
可别小看了这些“小锅炉”,他们的本事大着呢。依靠原来在国有企业掌握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小锅炉”建一家,活一窝。一些人在一家锅炉厂干了一段时间,掌握了生产经营的经验后,又另起炉灶再建一个厂。一带俩,俩带仨,短短几年的时间,凤城小型锅炉厂的数量就成倍地增长,最多时达到52家。
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这些小型锅炉厂凭借机制灵活、技术先进、经验丰富的优势,产品很快就在黄河以北地区创出了知名度,进而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最火的时候,客户拎着成捆的现金,就住在凤城等着买货。
“凤城锅炉”的品牌最早就是从这时开始有了雏形的。
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凤城锅炉制造业的兴起;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凤城锅炉”这个品牌的最终形成。这是因为,凤城锅炉从消亡再到自发地兴起,对后来“凤城锅炉”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打下一个基础、开辟一条路子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当初,就绝没有今天。
市场培育出的品牌。
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是按照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作用于企业,推动着企业,改变着企业,并且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随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之手”。
最初,凭借凤城锅炉厂的老底子,“小锅炉”们还能在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但是,后来不行了。市场竞争逐步完善了,“小锅炉”们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手段,污染严重的老式锅炉,开始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不变则死,“小锅炉”们别无选择。
变是正常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变”是在无形中完成的;后者的“不变”是在人为中讲行的。在自然界,变是绝对的,何况是市场?
在市场规律的牵动下,凤城的锅炉制造业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这项工作不用谁来动员,更不用谁来引导,因为“小锅炉”们本身就是市场催生出来的,它的前行,是随着市场前行的步伐而完成的。市场之子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带有浓厚的市场特征。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风城锅炉业的自我改造首先是从产品技术性能上的更新换代开始的。他们逐步淘汰老式锅炉,大力发展环保型的型煤锅炉。在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上,各家锅炉厂都舍得投入,花大价钱外聘技术人才、送员工到大学深造,一家技术力量不够,就几家联合起来干,什么招都用。现在说起这些来,似乎都是很简单的事了,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那是一个自我救助的过程。
几经市场竞争的磕磕碰碰,凤城锅炉制造业终于脱胎换骨。各家锅炉厂的生产规模扩大了,技术设备先进了,产品更新换代了,尤其是他们自行研制的双向上燃常压热水型煤环保锅炉的产量,已经占凤城锅炉总产量的近60%,并全部经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和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这是凤城锅炉工业的骄傲,我们依赖市场,市场成全我们,我们和市场融合为一体。
而到了这时候,经过市场的多次整合,凤城的锅炉生产厂家已经从当初的52家减少到37家。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凤城锅炉”的整体实力却增强了。
死中求生,生中有死,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无法脱离这个轨迹。死也好,生也罢,这都是一种必然,是市场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必然。而在这种必然之中,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产品将会走到最后。凤城锅炉工业发展到这一步,说明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当然,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产品,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拥有了市场。在这其中,他们还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十几年的市场磨练,虽然已经让凤城各锅炉生产厂家的营销意识与市场贴得很近,但那仅仅是简单的“跑供销”。而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市场,远比“跑供销”要难、要高出了许多。那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凤城锅炉工业面临着一次新的考验。
这一次他们要实现的是市场观念的大跨度飞跃: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为此,凤城各家锅炉生产厂家联合起来,不分谁家的产品,在市场上一致对外,共同打出“凤城锅炉”的品牌。这个发展思路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市场磨练,凤城的锅炉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量,依托这个知名度和占有量,再加上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凤城锅炉”的品牌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时候,凤城锅炉工业的发展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优势,“凤城锅炉”是凤城锅炉制造业的品牌,各家锅炉厂多年形成的销售渠道这时候就通过“凤城锅炉”形成了庞大的销售网络。而这个庞大的销售网络又反过来为“凤城锅炉”成为市场上的知名品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于是,在北方各地,从市县到乡镇,“凤城锅炉”的销售网络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有些地方,就连一个村子都有“凤城锅炉”的销售点。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能说明“凤城锅炉”在市场上究竟有多热。有一次,一家锅炉厂往吉林送一车锅炉,车过新宾满族自治县一个村子,村民们见车上的锅炉印有“凤城锅炉”字样,就开着车追了十几里路,把送货车截了回来。不管厂方遇货人员如何解释,农民就是不听,他们一手交钱,一手卸货,硬是把一车锅炉“抢”了去。
热到了这个份上,凤城市各家锅炉生产厂剩下的就是挣大钱了。凤城市政府2002年给全市锅炉行业制定的发展目标是,产量700万平方米,产值9900万元,销售收入9100万元,利税2440万元。年底,全行业把这些指标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而到了2003年底,他们更上一层楼,全行业没有一家亏损企业,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5亿元。我们询问这方面的情况,锅炉厂的老板们都是笑而不答。市锅炉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劝我们说,你们就别问了,他们各家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上一年提高了一大块,他们觉得这还是小打小闹,就是说了也没觉得脸上有光等你们过年再来采访,不用问,他们也会主动说的。
市场期待成熟。
开始,我们有些不理解这位负责人这一番话的含义继续采访下去,我们知道了,凤城锅炉工业的发展确实还没有达到“一路高歌”的境界。
“凤城锅炉”火了大市场,这是事实,但市场也在考验“凤城锅炉”这一品牌的“含金量”。在这个问题上,实事求是地讲,“凤城锅炉”确实需要尽快走向成熟。
说“凤城锅炉”需要尽快走向成熟,是说凤城的锅炉厂们在市场营销上懂得如何利用和扩大“凤城锅炉”的品牌效应,而有些生产厂在凤城家里却不知道珍惜“凤城锅炉”的品牌价值。
“凤城锅炉”在市场上热销了,成了知名品牌了,有的厂家就开始眼红了,背地里盘算起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互压价,相互拆台。最热闹时,客户来到凤城,几家厂子争相抢人,你价低,我价更低。为了抢夺生意,最后玩起了偷工减料的把戏,有人不惜毁掉“凤城锅炉”的荣誉。
尽管可以这样理解,有市场竞争,就有价格竞争,就有你抢我夺,但“凤城锅炉”万万不能这样做。更何况是无序的恶意竞争。“凤城锅炉”不是属于哪一家企业自己的品牌,“窝里斗”能让一家企业获益一时,但给“凤城锅炉”带来的损伤却是毁灭性的。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很难。因为“凤城锅炉”不是哪一家企业生产出来的,它是几十家锅炉制造厂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共同培育出来的。你不可能用一个办法或一个措施就加以解决。但这个问题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凤城锅炉”这个品牌如果不复存在了,凤城锅炉制造业也就不复存在了。
凤城锅炉工业前行的路子究竟应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省锅炉专家李云飞高级工程师说,凤城是全国锅炉之乡,如果能够加大宏观指导力度,在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市场规范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引导,凤城锅炉的发展壮大是没有问题的。
凤城市委、市政府也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既然把锅炉制造业当做凤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就要在宏观上掌好舵,铺好路,创造一个既宽松,又规范的发展环境,让“凤城锅炉”一路走好。
政府的参与,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市场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首先,市里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多渠道融资,帮助锅炉生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同时,引导锅炉生产企业把解决全员的素质问题作为重点,狠抓科技进步,提高吸纳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针对锅炉生产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市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各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在全行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支持企业发展名优产品,树立品牌意识。
扶持加支持,这就是凤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谈到这个问题,市政府的一位负责同志很形象地说:给政策让企业放心,给环境让企业安心,给地位让企业顺心,给荣誉让企业舒心。
当然,通过“硬”措施来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市政府责成全市主要市场经济管理部门对锅炉行业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组织企业公平竞争。这么做的目的就一个,让所有的锅炉生产企业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
不过,仅靠政府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市场的问题还要靠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凤城市劳动局、环保局、技术监督局出面将全市锅炉生产企业组织起来,成立凤城市锅炉行业协会,用协会的“行规”来规范各家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于是,37家锅炉制造厂就有了自己的“上级”--凤城市锅炉协会。协会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在各企业间已经产生了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规范行业行为、协调市场竞争、指导产品开发、统一打造品牌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一定会充分显示出来。
对“凤城锅炉”这个品牌,凤城市委、市政府,还有各家锅炉制造厂都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强,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它是凤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支柱一旦倒塌,遭受灭顶之灾的就绝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企业。
有信心就好。既然市场催生了“凤城锅炉”这个品牌,“凤城锅炉”就一定能够踏平坎坷,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而成熟,最终成为市场上真正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