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碳达峰十大行动  生态环境建设  锅炉  天津  水煤浆  方快  蒸汽锅炉  贵州  节能降耗  COP27 

多晶硅激烈博弈:或致光伏行业新一轮洗牌

   2022-12-27 中国新闻周刊刘德炳230
核心提示: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江苏阳光对多晶硅产业的雄心。12月8日,以纺织品为主业的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原计划在内蒙古包头投资200

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江苏阳光对多晶硅产业的雄心。12月8日,以纺织品为主业的江苏阳光发布公告称,原计划在内蒙古包头投资200亿的多晶硅等光伏项目无法落地,拟将实施地点改为宁夏石嘴山。

这是江苏阳光第二次燃起对光伏的热情。早在16年前,江苏阳光就曾布局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市场,但最终铩羽而归。

如今,跨界挤入多晶硅行业的远非江苏阳光,高达几千亿的资本正瞄准多晶硅,竞相涌入。

在一个来月的时间里,仅仅大全能源一家企业就签订了3000亿元的大单;而多晶硅行业里的三家龙头企业,签单金额高达8000亿元;如果再加上其他两三家龙头企业,则签约金额超过1万亿元。

在光伏建设的热潮中,多晶硅的价格迎来史无前例的大涨,硅料产能逐步被锁定,新老玩家们重金入局,参与这场豪赌。

然而,市场风云突变。从12月初开始,一直到12月中下旬,光伏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陡然发生变化,硅料、硅片等价格开始下滑。多晶硅跌跌不休,甚至“雪崩”的传言出现在市场上,这直接影响到投资者信心。12月23日,A股光伏板块的股价延续多日来的调整,多只个股出现大幅下跌。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多晶硅的价格究竟将何去何从?

随着各路资本的涌入,由此或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砸下数千亿争抢大蛋糕

12月8日,主营毛纺业务的江苏阳光(600220)发布公告称,原计划在内蒙古包头投资200亿建设的光伏项目终止,拟将项目实施地点改为宁夏石嘴山。

今年4月,江苏阳光公司与内蒙古包头市签订了投资作协议,建设10万吨多晶硅、10GW单晶拉棒(包括切片)、10GW电池片及组件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

因产业政策、地方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等有关客观因素,江苏阳光公司投资所需条件在包头不能尽快实现,无法立即开展项目,于是决定将项目地重新选在宁夏石嘴山。12月8日公告显示,拟由全资子公司宁夏澄安与宁夏石嘴山市签订《合作协议》,在宁夏石嘴山经开区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和年产10GW拉晶切片、10GW电池片和10GW组件项目。

江苏阳光拟先行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项目投资金额约50亿元。该项目预计2023年上半年开工,工程建设期1.5年,投产后第二年达产。目前,宁夏澄安已取得前期政府备案审批文件,新项目用地目前使用方式为租赁。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06年,江苏阳光曾设立子公司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开展多晶硅业务。后因多晶硅市场低迷,其子公司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退出了多晶硅市场。

目前江苏阳光主营业务主要为呢绒面料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属于跨界布局光伏产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江苏阳光货币资金4.02亿元,总资产50.36亿元,净资产21.53亿。

从公司资产角度看,一个总资产50亿元的企业想玩转200亿元的项目,而且是大尺度的跨界,这势必将对江苏阳光的技术、资金等形成巨大的考验。

对此,甚至连江苏阳光都称,本次投资额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资金水平,可能会对公司现金流、偿债能力造成压力,存在因为资金筹措影响建设进度、终止等风险。

而且,从12月初开始,多晶硅料价格出现下滑,从30多万元/吨降至不到29万元/吨,这一次江苏阳光似乎又有些不合时势。

2022年以来,众多资本玩家涌入光伏赛道。一方面,行业老玩家扩产的步伐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新手也宣布进军多晶硅领域。

在行业老玩家阵营,以通威股份为例,其2022年及之后的新增产能包括包头通威二期5万吨、乐山市20万吨、包头20万吨、云南保山20万吨,合计新增产能高达65万吨。

协鑫科技的产能不仅巨大,而且在技术上也是力推颗粒硅技术。一方面,协鑫科技在江苏、四川的产能在有条不紊地扩产之中,2022年7月22日,协鑫科技四川乐山10万吨级颗粒硅项目首条生产线正式投运。另一方面,在新建产能方面,协鑫科技布局的有包头30万吨颗粒硅、内蒙古乌海20万吨颗粒硅、呼和浩特10万吨颗粒硅。

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预计到明年底,协鑫科技实际形成的产能有望高达70万吨。

2022年3月18日,东方希望集团宁夏晶体新能源材料项目启动仪式在石嘴山市分会场举行,项目总投资约150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规划建设年产12.5万吨多晶硅、14.5万吨工业硅等,最终将建成年产40万吨高纯晶硅、49万吨工业硅以及单晶、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的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项目。

目前,东方希望集团投资150亿元的一期多晶硅配套工业硅项目正在紧密施工中,已基本完成土建施工,并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23年6月份进入试生产阶段。

除了这40万吨新建产能之外,东方希望还新建了内蒙古乌海6.25万吨生产线及原有项目扩产6万吨,仅2022年以来,东方希望新增产能超过50万吨,加上该公司原有产能,其产能潜力预计在60万吨—70万吨。

除此之外,还有新特能源新增产能20万吨、大全能源近两年新增产能20万吨等。仅仅上述行业老玩家的新增产能接近250万吨,投资金额高达数千亿元。

而新入局的企业里,其中既包括江苏阳光这样多年未曾涉足多晶硅产业的跨界新手,也包括一些光伏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向上游的多晶硅料布局。

作为新能源赛道的老手,天合光能一出手就是新建15万吨多晶硅产能。2022年6月17日,天合光能公告称,计划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包括年产30万吨工业硅、年产15万吨高纯多晶硅、年产35GW单晶硅等生产线,第一阶段计划明年底前完成,第二阶段预计2025年底建成。

另一家新能源企业阿特斯的目标是新建20万吨多晶硅产能。8月10日,阿特斯公告称,计划在2027年底前,在青海海东零碳产业园区投资60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以及年产10GW组件的一体化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其中,拟在2022年底建设一个年产约5万吨的高纯多晶硅设施。

此外,东方日升、合盛硅业、丽豪半导体、TCL中环、信义晶硅、上机数控、宝丰集团、其亚集团、江苏阳光、晶诺新能源等众多新加入的多晶硅产能,分别在10万—30万吨之间,投资额分别高达数百亿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各路资本对多晶硅的投资热情高涨,纷纷加速布局,表明投资者十分看好多晶硅市场的前景。

一个来月签订3000亿元大单

多晶硅行业诱人的前景,集中体现于天价大单。

11月19日,A股上市公司内蒙古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全能源)发布公告称,与某客户签订《采购协议》,约定2023年1月至2027年12月,某客户预计共向公司采购148800吨原生多晶硅料。

大全能源表示,按照专业机构PV Infolink 11月16日公布的多晶硅致密料均价30.30万元/吨测算,预计采购金额约为450.86亿元(含税)。

大全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合同为长单合同,双方采取月度议价方式确定价格,因此实际销售额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一单金额高达450亿元,锁定了长达五年的收益,这样的大单以往在整个A股市场都十分少见。但在今年四季度,大全能源却频频接到这样的大单,部分大单的金额更是匪夷所思。

10月26日,大全能源公布,与某客户签订合同,约定2023年-2028年某客户预计采购432000吨原生多晶硅料,按照PVInfolink最新公布的多晶硅致密料价格,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308.96亿元(含税)。

这一订单的采购金额,堪称天价,即使按年折算,也超过了大多数上市公司一年的营业收入。

从10月中旬至今,在一个来月的时间里,大全能源公布了6个大额采购订单。

除了上述两个单子之外,还包括10月14日公布的15.53万吨多晶硅料、10月18日的4.62万吨多晶硅料、11月4日的576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特级免洗单晶用料、11月8日的137000吨多晶硅料,合同金额预计分别为470.56亿元、139.99亿元、146.96亿元、415.11亿元。

这6个订单都是大单,包括91.93万吨多晶硅料和5.76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特级免洗单晶用料,加在一起,总金额高达2932亿元,将近3000亿元。

手握多晶硅料天价订单的可不止大全能源一家公司。

9月10日,另一家上市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旗下五家子公司与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签订多晶硅长单销售合同,约定在2022年9月—2026年12月期间晶科能源预计采购约38.28万吨多晶硅产品。

公告称,具体订单价格月议,合同交易总额以最终成交金额为准;如按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8月31日公布的国内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30.51万元/吨(含税)测算,预计销售总额约1033.56亿元(不含税)。

作为多晶硅料的行业龙头,通威股份的产能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始陆续被锁定。

2022年3月22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签订多晶硅长单采购协议,约定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隆基股份向通威股份采购20.36万吨多晶硅料,采购金额初步预计为442亿元。

此后,在6月18日、6月23日、7月2日,通威股份分别公布了4份长单采购合同,其中包括,向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21.61万吨多晶硅料、向宇泽半导体(云南)有限公司销售16.11万吨多晶硅料、向包头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销售25.61万吨多晶硅料、向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销售22.25万吨多晶硅料,销售额预计分别为509亿元、385亿元、644.1亿元、560亿元。

仅仅这6个大单,通威股份销售的多晶硅料为144.22万吨,销售额高达3573.66亿元。

另一家多晶硅龙头企业新特能源的订单也颇具看点。

7月12日,新特能源与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签订了长单销售协议,约定2023年1月至2030年12月向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销售201900吨多晶硅,估价为584.7亿元(含税)。

仅仅两个多月后,9月29日,新特能源与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再次签订了一份长单销售协议,约定再次采购多晶硅150000吨,估价为454.5亿元(含税)。

经过两次签订合作协议,新特能源与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的多晶硅料采购量达到351900吨,总金额高达1039.2亿元(含税)。

在这两单之间,8月26日,新特能源与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买卖协议,约定在2023年1月至2030年12月期间,向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多晶硅料336000吨,估价为1020.77亿元(含税)。

总体来看,上述两个交易买家与新特能源的合作金额就高达2059.97亿元。

仅仅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这三家企业,今年所签订的硅料大单总金额就超过8000亿元。如果考虑协鑫科技、东方希望等其他硅料企业所签订的长单合同,则今年硅料大单总金额远超一万亿元。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位于下游的硅片企业通过长单、大单的方式,加大对于上游硅料的锁定,其单额之高在以往十分少见。

90%以上的产能被提前锁定

协鑫科技是布局较早的一家硅料企业,与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等都属于行业龙头企业,然而,在今年的这一波大单潮中,却不见协鑫科技的身影。

这背后隐藏着硅料行业在更长时间的一轮脉动。

早在2021年2月1日,协鑫科技即与隆基绿能签订协议,约定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向隆基绿能销售91400吨多晶硅料,折合每年3万吨。

2021年2月2日,协鑫科技又与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股份)签订协议,约定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向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销售350000吨多晶硅料,折合每年7万吨。

第二份合同比第一份合同仅仅晚签约一天,合作起始时间为何却被推迟了近一年?

协鑫科技2021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棒状硅产能为45000吨,颗粒硅产能为3万吨。当年,协鑫科技扩产将近3万吨,这意味着协鑫科技年初的产能只有45000吨。

考虑到产能与实际产量的差异,加上协鑫自建光伏电站需要用的部分多晶硅料,2021年,协鑫科技所能实际生产的多晶硅料基本上只够供应隆基绿能一家企业的采购量3万吨。

随着协鑫于2021年在四川、内蒙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并于2022年达产,协鑫才能腾挪出新的产量满足其他企业的需要。

在2021年11月18日,协鑫科技与上机数控签订协议,约定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向上机数控销售9.75万吨多晶硅料,折合每年2万吨。

协鑫科技最近公布的2022三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该公司棒状硅产能为45000吨,颗粒硅产能为8万吨,其总产能为12.5万吨。

而仅仅隆基绿能、中环股份、上机数控三家企业在2022年与2023年每年的协议采购量,分别是3万吨、7万吨、2万吨,合计为12万吨,与协鑫当前的产能几乎完全一致。

换言之,早在2021年,协鑫科技的产能即被下游的硅片企业锁定。

随后,在2022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通威股份与下游企业签订的大单销售量高达144.22万吨,通威股份的产能几乎被锁定。

在2022年第三季度,新特能源与下游企业签订的大单销售量高达68.8万吨,其产能几乎被锁定。

进入到2022年4季度,大全能源开始登上多晶硅料交易的舞台中央,在一个月余的时间里,大全能源就签订了6个大单,总销售量高达近100万吨硅料,总金额高达近3000亿元。

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仅仅协鑫科技、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四家硅料企业的产量,就占到近60%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据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研究公布,产业链下游企业纷纷签订大额长单,提前锁定上游硅料产能,2022年硅料行业约92%的产出已被下游企业锁定。

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是光伏行业主要的四大环节,硅料是下游硅片企业的原料,对于下游企业而言,提前锁定上游的原材料,有利于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额长单的签订有助于在硅料环节竞争加剧后形成竞争优势,为未来的业绩表现提供充分保障。

隆基绿能在公告中指出,近些年来光伏行业在上下游供求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快速的变化,而光伏行业组件产品的订单尤其是海外订单往往会签订 1-3 年的合约,若原材料的供需匹配、供应安全、价格管理和物流效率无法保障,将不利于企业订单的交付,甚至出现无法完成合约交付和订单亏损的情况。

对此,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面对这一局面,通过与战略客户锁定长期订单,最大限度的协调和保障项目供应链资源,有利于保障订单交付能力。

作为下游企业,陆续签订了多个硅料大单的晶科能源也在签约合同中明确指出,通过签订大额长单,有利于保障公司多晶硅原材料的长期稳定供应。

一家硅片制造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眼看硅料产能逐步被锁定,下游企业一方面感到有点恐慌,同时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两年涨6倍

在多晶硅产能一步步被锁定的过程中,多晶硅料的价格也是一路狂飙。

从通威股份的几笔长单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捕捉到这种价格变动的脉搏。

2022年3月22日,通威股份与隆基绿能签订的多晶硅料长单中,采购量为20.36万吨,采购金额按当时的市场价预计为442亿元,则当时的多晶硅料为22万元/吨。

此后,在6月18日,通威股份向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21.61万吨多晶硅料,销售额预计分别为509亿元,则当时的多晶硅料为25万元/吨,3个月涨幅超过10%。

到11月19日,大全能源签订了一个多晶硅料长单,客户公司采购148800吨原生多晶硅料,预计采购金额约为450.86亿元,多晶硅料均价已高达30.30万元/吨,相比今年3月涨幅超过30%。

从更长的时间点来看,PVInfolink监测显示,2021年1月6日,多晶硅料的价格为8.4万元/吨,以2022年11月中旬多晶硅料30.30万元/吨的价格来看,在两年时间里,多晶硅料的价格上涨了260%。

事实上,本轮多晶硅价格的最低点出现在2020年6月,当月多晶硅价格为4.7万元/吨,此后多晶硅料价格逐步上涨,至今已经上涨了近6倍。

价格上涨背后,多晶硅企业的利润大增。大全能源前三季度营收246.8亿元,同比大涨197%,归母净利润150.85,同比大涨237%。

这或许正是江苏阳光的底牌。江苏阳光公告称,先行投建的年产5万吨多晶硅项目按照硅料12万元/吨的价格进行测算,达产年利润总额为19.64亿元,净利润为17亿元,投资利润率37.86%等指标均较高,投资回收期3.64年,在财务上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中下旬,多晶硅料、硅片价格出现下滑,其中多晶硅料已从30多万元降至不到29万元/吨,而江苏阳光的投资测算对标价格为12万元/吨,远低于目前的市场价格。

江苏阳光称,根据测算,即使当高纯的多晶硅价格降低至8万元/吨时,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能够达到8.23%,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一方面,多晶硅产能被锁定,驱动价格向上快速变动。另一方面,价格的快速上扬,又促使产能不断被锁定。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给下游企业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长单不断涌现。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额长单的签订主要是下游企业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这在当前供需矛盾较大的时候能有一定作用,但在未来产业链过剩后,虽然是锁量不锁价,但最终是不是一把双刃剑还不好说。

祁海珅表示,多晶硅料是光伏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由于今年以来光伏装机需求旺盛,发展迅猛,对多晶硅料的需求也是迅速增长。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0%。就国内而言,今年前10个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达58.24GW,同比增长98.7%,超出了2021年全年的新增装机量。

对此,祁海珅表示,从全球来看,化石能源供应面临着安全和环保的多重挑战,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光伏发电具有安装灵活、并网快、装机速度快等众多特点,广受欢迎。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光伏发电将承担转型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副会长、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预计今年全球的多晶硅产量可以达到85万吨到90万吨,光伏新增装机总量达到250GW以上,多晶硅的实际产量基本满足光伏的建设需要,但这是一种供需紧平衡的关系。

一方面,从硅料环节来看,整个硅料行业基本上是零库存,企业的产量全部被市场消化。

以大全能源为例,截至2022年6月,其存货为4.08亿元,而在2021年12月,其存货为21.2亿元,短短半年,大全能源的存货被消耗殆尽。事实上,即使在这部分存货中,还有不少硅料生产的原材料,真正的库存产品并不多。

另一方面,从实际的供需匹配过程来看,我国多晶硅市场今年一直是供应逐步释放、逐步匹配需求的,市场时刻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尽管到今年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多晶硅产量可以达到80万吨左右,但实际上,我国多晶硅料的部分产能是今年才投产的,产能是陆陆续续地释放的,而国内国际的需求却几乎都是从2022年一开始就大幅增长,且持续处于高位,因此,全年都是需求推动供给的形势。

追溯至2021年底,则可以更加清晰地明了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为52万吨/年,同比增长23.81%,多晶硅产量为50.2万吨,同比增长28.8%,站在2022年初的时间节点看,这一产能显然难以满足全球新增装机250GW的现实需要。

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多晶硅行业而言,真正良性的市场,应该是供给略大于需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供需比达到1.3:1,价格才会比较稳定,一旦低于这个比值,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价格就有上涨的动能。

供需错配形成惯性

实际上,这种格局或许早已注定。

2020年,伴随着多晶硅料价格大幅走低,跌到了史无前例的低谷,硅料产能也迅速下滑。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硅料产能达到45.2万吨,但是在2020年,硅料产能只有42万吨,同比下滑8%。

赵家生表示,产能的萎缩,是因为部分产能退出市场了。随着硅料价格走低,硅料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数十家企业中有大半退出多晶硅领域。而且,由于硅料行业的投资额比较大,所以一旦亏损起来,就亏损得非常严重,对于很多产能而言,这种退出后续难以逆转。

进入2021年之后,市场形势开始逐步好转,需求量大,但是供应短期内无法匹配。

赵家生表示,从历史上看,多晶硅料的产能多次出现过,需求大时供应很小、需求小时供应很大的局面,这是一种供需错配的现象,这是近期多晶硅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根源。

赵家生同时表示,这也警示我们,一旦市场形势不好,多晶硅料是否会出现新的行业困局,下一步,多晶硅料的供需错配仍然值得关注。

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由于硅料处于行业的上游,它并非终端需求,它的市场需求是层层传递的,是由组件电池传递到硅片,之后硅片再传递到硅料。这种传递是有一定的周期的,下游环节将价格等信号传递到上游的时候,等到上游做出相应的调整时,市场可能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旦发现新能源下游需求不行了,这个时候慢慢传到硅料的时候,硅料企业是亏损的,紧接着硅料企业就开始调整,一旦它调整的时候,很可能下游市场已经起来了,但是上游企业还是处于一种抑制发展的状态,供需就错配了。

那么,这种供需错配是由产业链的特点决定的,这对于市场至关重要。

第二,在光伏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周期不一样,而硅料生产恰恰是一个建设周期最长的一个环节,它一般需要15个月甚至更长的建设期,这种生产特点要想快速转身是很难的。

大全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最新投产的10万吨多晶硅料产能正在建设之中,预期明年可以投产,其建设期差不多在15个月,一旦顺利投产,大全能源的产能将实现极大的增长。

第三,硅料行业的投资额要求比较大,不管是停产还是扩产,产能建设其实是比较难的。

就本轮多晶硅价格的大涨而言,全球多晶硅产能规模再次恢复正增长是从2021年开始,2021年初产能规模63.1万吨/年,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13%,自此再次拉开多晶硅扩产周期,而且这一次扩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但是多晶硅生产具有化工属性,除了环保和生产安全方面的严格要求,扩产周期需要12-15个月不等,所以2021年逐渐恢复正向增长的产能规模,转化为有效产量投放到市场中又需要一定时间,这期间下游各个环节、包括单晶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规模都在加速扩张,周期不匹配的原因充分体现在供需关系上,导致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多晶硅价格飞速飙升。

可以说,我国多晶硅行业一路爬涉,几经努力才取得如今的技术、产能优势,颇为不易,十分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乃至全球光伏建设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国多晶硅业的发展确实有很多方面值得警惕。

曾几何时,在行业的低谷周期,多晶硅头部企业的生产毛利不足15%,甚至面临全行业的亏损,但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上涨,头部企业毛利水平甚至反弹到80%,而整个下游环节的毛利率平均水平不足15%。

“回顾整个产业周期,饮鸩止渴不可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匹配是难题”,PVInfolink资深分析师赵延慧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硅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且居高不下,导致下游环节盈利能力堪忧,对于产业链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然不是好事。虽然多晶硅生产对毛利水平有较高要求和下限,但是回归生产制造业来看,高达80%的毛利率具有不可持续性,无异于竭泽而渔。高昂的多晶硅价格,导致产业链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光伏用户侧和开发端的项目收益率造成威胁。

祁海珅表示,光伏发电的关键是降低度电成本,降低发电成本是多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硅料价格上涨,带来了下游的度电成本的提升,进而增加了光伏电站投资的成本,收益率下降很大。

在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产品价格均处于高位,截至11月底12月初,硅片、电池、组件价格较年初已分别上涨超过25%、20%、5%。

祁海珅进一步表示,很多的地面光伏电站,包括大型集中式电站已经受到影响,因为投资收益率太低,当组件的价格超过1.8元/瓦时,很多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率太低,导致投资光伏电站的热情受到影响,当光伏硅料价格适当下跌以后,下游的电站装机需求有望扩大,同时将会给产业链其他环节带来更好的收益。

刘译阳表示,对于多晶硅市场而言,其价格变化需要关注,供需错配的格局更需要改变。

多管齐下化解风险

创出十年高价的多晶硅引发监管层出手。

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今年10月集体约谈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引导相关单位加强自律自查和规范管理。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内光伏产业部分环节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剧烈震荡,其中既有国际贸易环境复杂、新冠疫情反复冲击、下游需求大幅增长、各环节建设周期差异等原因,也有部分企业炒作哄抬价格等因素。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多措并举保障多晶硅供应能力,旨在纾解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产能、价格堵点,提升光伏发电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供应保障能力,支撑我国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通知》还要求,鼓励多晶硅企业合理控制产品价格水平,在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前提下,结合市场供需形势、生产成本及合理利润水平等因素,引导多晶硅等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相关企业可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纳入政府及行业重点企业支持政策清单。

赵家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政策面多措并举促成多晶硅项目早投产、快提产,现有产能开足释放产能,增加供应量,能够改善零售市场的供求关系,引导硅料零售交易价格回落,这一政策需要坚定落实。

祁海珅表示,约谈一些非理性的光伏企业很有必要,从长远来看,市场需要回归理性。一方面,对于行业而言,不能靠产品的涨价去获得长久的发展;另一方面,硅料的结构性供应难题需要破解。

从最近5年多晶硅的量价变动来看,多晶硅价格陷入低谷时,很可能已经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市场短期内根本难以恢复正常节奏;而一旦多晶硅价格到达高点时,很可能隐藏着局部或结构性过热的潜在危机。

“过热或过冷,都不利于多晶硅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大局”,赵家生表示,一方面,需要政策面的引导,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机制的建设,需要市场力量的调节,与此同时,这两方面需要更加密切协调的配合。

赵延慧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晶硅生产企业有其自身环境和盈利诉求,但对于整个光伏产业而言,虽然走过第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仍然处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多自身环节、甚至资源的不匹配的情况。

她认为,从建设市场机制而言,需要思考破解一系列难题,包括产业周期的过激波动要设法避免,处于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保持相对合理的产能规模和盈利水平,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避免一味低价和恶性竞争。另外,产业链之外的相关方,包括资本等外围因素对产业链的影响或干扰需要规避。总之,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及相关方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切记杀鸡取卵的模式不可取。

“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的发展还是要坚守市场化的路径”,四川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对光伏产业的隐形补贴有可能扭曲了市场,必须坚决取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用税费负担的“减法”,换取企业发展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让市场主体真正良性健康发展。

以四川乐山为例,自2021年提出打造乐山“中国绿色硅谷”以来,乐山市全力打造“千亿光伏产业集群”。目前,行业龙头通威永祥、协鑫、晶科能源、京运通集团、青岛高测等纷纷落户乐山,“绿色硅谷”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四川省乐山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乐山出台了“支持中国绿色硅谷发展十二条措施”,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精确执法四个方面发力,涉及具体支持举措。其中,2021年乐山辖区内的晶硅光伏企业享受税费减免超8亿元,实实在在地支持企业发展。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在目前多晶硅周期反映过激的背景下,有必要建立多晶硅发展的预警机制,抑制行业峰谷,另一方面,下游企业应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恐慌情绪,保持行业理性发展。

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必须按照长周期的发展模式来布局,必须从两个循环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引导行业发展,最终形成企业通过技术提升的路径、来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供需逆转价格存下行动能

从市场机制来看,最终的调节器还是在于供求关系。

202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80多万吨,加上其他国家的产量10万吨,全球多晶硅产量为90多万吨。与此同时,今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为250GW,供需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之中。

关于明年的市场供需,保守的看法是,2023年产能超过180万吨,实际产量达125.58万吨,而明年的光伏建设需求为350GW—400GW,明年的多晶硅供应将大于需求。

根据今年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的“RE Power EU”能源计划,将加速能源系统变革以应对欧洲能源安全问题,其中计划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目标从40%提高到45%,并拟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投资,到2025年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翻一番至320GW以上,到2030年接近600GW。

参照欧盟这一数据及国内国际光伏建设的比例,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到500GW,2030年达到1000GW。

按照目前多晶硅料与光伏装机量的数据关系,则2025年对多晶硅料的实际产量需要为150万吨左右,2030年为300万吨以内。但结合国内多晶硅产能的规划,到2025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保守估计为在400万吨左右,乐观估计为5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多晶硅料的产能布局,将远大于实际需要。

对于各路资本跨界入局多晶硅行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日前指出,一方面,这将促进光伏技术百花齐放,刺激传统光伏企业加速推进技术迭代,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使行业更具活力;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此外,随着多晶硅产能的大量释放,其价格将出现变化。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伏建设的成本,但问题还在于,由于多晶硅行业的特点和光伏产业链的传导机制,一旦问题显现时,可能就是积重难返。

对于一个涌入数千亿资金的行业而言,还有更多的风险因素需要关注。

一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硅片大尺寸薄片化时代逐渐来临。

赵家生表示,硅片薄片化技术,可以减少硅料损耗,增加每公斤硅料出片率,从而降低硅片成本。

根据ITRPV预测,2024、2027、2030年异质结N型硅片厚度将分别达到140、130、120μm,薄片化的理论极限甚至可以达到100μm以下。可以说,硅片薄片化技术越成熟越发达,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对多晶硅料的需求就会相对变小。

二是随着产能的扩张,多晶硅生产线的建设成本越来越低,投入相对变低,产能增长变得更容易。赵家生指出,硅料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资金是多晶硅的一大门槛,随着其建设成本变低,大规模的扩产成为可能。

三是多晶硅市场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

祁海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情况较为复杂。一方面,光伏行业是能耗比较高的化工行业,硅料行业也存在着技术路线的问题,耗电成本比较高,而且不同工艺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未来一两年很可能会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尤其是淘汰一些成本比较高的产能。

祁海珅表示,另一方面,新投建的一些产能,又会面临着优质产品的供应不足问题,因为光伏行业在加速向N型硅片转型,新型的N型硅料面临着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之前的硅片型号就会出现结构性过剩,行业仍可能存在结构性的供应难题。

而从价格来看,事实上,早在12月中旬,随着多晶硅料产能的释放,其价格出现了下滑的势头。

PVInfolink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多晶硅料的价格降至28.8万元/吨,低于之前30多万元/吨的价格。

因此,市场近来出现一种声音,25万元/吨的多晶硅致密料已无人问津,预测多晶硅的吨价可能快速降到10万元以下。

对此,通威股份方面称,目前硅料销售以长单为主,按照惯例处在议价过程中,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目前的价格变化并不明朗。

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多晶硅料价格确实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但快速大幅降价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一方面,光伏建设的需求仍在;另一方面,从多晶硅企业端来看,这些企业普遍没有太多库存,且现金流目前相对较好,具备一定的抗衡实力。

PVInfolink资深分析师赵延慧表示,全球需求端仍然乐观看待,尤其对于中国的需求规模和增长值得期待,但是需求端的高接受度,仍然需要太阳能组件、包括各个产业链环节的降本增效以及提质优化。随着上游供应的逐步放量、价格的逐步下跌,光伏组件价格预计在2023年出现拐点,但是断崖式的下跌恐难发生。

赵延慧表示,一方面,按照目前多晶硅生产企业扩产规划、以及规模来看,2024年以后的多晶硅产能的确面临过剩风险;另一方面,也仍然需要时间观察多晶硅新产能实际落地的能力,以及投资环境和回报收益率等等考量因素,不排除部分企业放弃扩产多晶硅。

刘译阳表示,在产能快速释放的过程下,一旦多晶硅价格松动,甚至大幅下跌,那行业势必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这既是巨大的风险,又是市场发生作用的必然反应。

当然,产能的释放、价格的变化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或许,正如江苏阳光所称,对于多晶硅项目而言,时间和效率问题是关系成败的重大因素,为此该公司才迅速重新选址。

很显然,更激烈的博弈正在进行之中,生死未定。

暖东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处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2017721号-1  |  京B2-2022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