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全国几乎各行各业最艰难的一年,疫情阻滞和能源危机在不断给予各方压力的同时又酝酿新的生机,但储能人依旧激情澎湃,甚至诗意盎然。君不见,储能与风光共舞,细分赛道异军突起;君不见,新型储能百舸争流,谁主沉浮;君不见,市场预期升温,吐故“钠”新,分庭抗“锂”;君不见,长时储能海阔天空,不同“钒”响;君不见,大储户储比翼齐飞,全球储能放量;君不见,电化学储能高歌猛进,储能电池供不应求。凡此种种,既有美好的预期,也有心灵拷问,储能万亿级赛道的价值空间给了业主和投资者无限遐想和为之奋斗的理由。
在双碳愿景及其确定性趋势下,能源转型与变革的过程将不断持续升级,储能的战略定位和核心价值已经得到行业共识,新型储能更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中羽翼渐丰。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指出,与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功能特性多样,正日益广泛地嵌入电力系统源、网、荷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未来还将彻底颠覆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结构和电力运营格局。
回望2022年,储能行业到底是在“躁动喧嚣”中赔本赚吆喝,还是正逐步走向“坡长雪厚”的大时代,唯有历史才能见证,这里特别梳理这一年来的热点大事,甚至有些热点贯穿全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其理,明悟未来发展之路。
热点1:《“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点评:降本增效是储能行业发展的使命所在,也是长期追寻的目标,虽然《实施方案》没有再提储能“十四五”规划目标,但实际上各地汇总的规模目标已经远超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30GW发展目标。在商业模式没有完全捋顺之前,新型储能市场化尚欠价格东风。
热点2:虚拟电厂风起,共享储能模式可期
6月23日,山西出台首个省级虚拟电厂实施方案,另外,国内多个地方已有示范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出现首个调度用户负荷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并盈利的虚拟电厂——国电投深圳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虚拟电厂平台参与电力现货市场。11月25日,国内首台—华能浙江虚拟电厂1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正式投产。同样在目前国内市场上,山东、青海、湖南等地在共享储能政策和实施方面开始先行先试,全国多地多个共享储能项目招标开建。单山西省就有25个独立或共享储能项目备案,项目总投资超240亿元,储能规模超3.9GW/8.2GWh。
点评:虽然我国虚拟电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多家公司早在布局,资本市场一度刮起上市公司涨停潮,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都提及要大力发展虚拟电厂,并被赋予市场参与主体地位,未来虚拟电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空间或达千亿规模。各地纷纷寻求虚拟电厂开发策略和落地实践,11月在济南举办的“首届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国虚拟电厂及需求侧响应高层研讨会”不失时机地为虚拟电厂发展驻足加油,积极为全国虚拟电厂落地实践探索新路,赢得行业好评。与此同时,共享储能同样被赋予独立市场地位,在新能源强配储能容易导致社会投资浪费的背景下,储能租赁模式被寄语厚望,部分省市的运行效果已显现,共享储能电站实现盈利,已经具备了初步商业价值。加持虚拟电厂技术,共享储能更有利于充分整合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资源,实现多方共赢,是发展方向,也是灵活可期的商业模式。
热点3: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胜利召开
9月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与浙江省能源局联合指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联合232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洲际酒店召开。大会以“共创储能新价值,共建市场新格局”为主题,聚焦行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探讨,913家产业链企业、3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154家企业展示了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产品。
点评:作为2022年行业唯一成功举办的行业盛会和行业风向标,储能大会人气高涨,行业专家、企业和业界人士济济一堂,学习共享之风正举,交流合作成为主旋律,新品发布亮点纷呈,各大专场座无虚席。在大会举办后一月内意向签约2023年储能大会的企业已达80%,显示了良好的行业景气度和大会凝聚力,截止年底,储能大会演讲席位和参展展位已经全部售罄,充分反映出2023年市场对储能行业景气度预期更加乐观。
热点4:“电芯荒”引起市场关注,行业发展难免波折
10月18日,《中国能源报》一篇文章“电池供应持续短缺,储能企业暂停接单”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芯荒”也被业界质疑是否产能“虚火”。报道指出,多家电池厂商表示,储能电池供不应求,现货已经排期到明年,市场主要短缺的是280Ah大电芯。“电池荒”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
点评:实际上,2022年储能电池产能投资更是创历史规模,项目动辄百亿级,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年内截至2022年9月27日,与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制造有关的扩产项目已达26个,投资额合计超2900亿元,产能合计达820GWh。不过,目前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有共线生产,但也开始转向专线生产,多数企业亦纷纷推出大容量储能电芯,实际上,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其实并不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预判,“2025年可能会出现电池产能过剩。”加之众多闲置已久未用的储能电站启动运行后的安全问题,届时,储能产业是春机盎然,还是陷入凛冽寒冬,尚难预料。
热点5:海外户储爆发,国内大储放量
10月22日,宁德时代表示,公司储能业务布局全面,大储能和户储业务需求旺盛,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实际上,今年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爆发,国内户储企业订单应接不暇,市场订单普遍已排至明年4月。据央视新闻报道,由于欧洲等地能源价格高企,家庭用储能设备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内锂电储能设备出口企业正在积极扩产,企业目前平均出货量同比增长120%。在国内,户储缺乏经济性,新能源+储能成为主要装机主力,特别是2022年6月以来,国内储能项目招标进程加速明显,未来国内的表前储能装机量将显著提升。
点评:盈利模式是储能市场爆发的根本引擎,只有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并在技术、品质、品牌、渠道上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才能站稳占牢户储赛道。同样在大储领域,国内需求主要得益于新能源强配政策及发电央企的刚需需求,国内大储系统招标量迅速增长。可以说,储能正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经济性不断提升中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热点6: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并网发电
10月30日,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先锋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是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00兆瓦/800兆瓦时。本次并网的是该电站的一期工程,规模为100兆瓦/400兆瓦时。
点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颇具应用前景,因其具备安全性高、易扩容、输出功率和容量大、循环寿命长、性价比高、电解液可循环利用、钒资源自主可控、对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特别是百兆瓦级液流电池技术被纳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更是把储能的关注点吸引到“超‘钒’脱俗”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上。在产业链不断拓展的推动下,全钒液流电池产业正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前夕,一旦占比成本高的钒电解液规模化生产、全产业链协作,并从技术上实现全钒液流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具有本征安全性的液流电池将在中大型电化学储能中真正发挥其优势。11月中核汇能公布的首次GW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集采中标结果显示,投标最低价已至2.2元/Wh。国内液流电池储能项目正在各地紧罗密布地开展,液流储能电池产线规模化建设提速。目前液流电池在新型储能中的渗透率不到1%,一旦产业链成熟,未来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热点7: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突破每吨60万元高位
今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暴涨,从2020年6月均价4万元/吨已涨至年初的7万元/吨,到3月已飙升到50万元/吨,随后有所回落,但9月再次重回50万元/吨大关,11月更是突破60万元/吨,目前有所下滑,依然保持在50万元/吨以上。碳酸锂价格飙升无疑进一步挤压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储能电池和系统集成厂商的利润空间,整个产业链陷入了“为上游打工”的魔咒。
点评:上游碳酸锂价格的暴涨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隐患,11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就此联合发文《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交流,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关政府部门将适时开展约谈和提醒告诫,对违法典型案例公开曝光。而海外的美国于11月制定了《两党基础设施法》,宣布投入7400万美元支持将废旧电池重新纳入供应链中,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池需求并减少对关键材料的国外依赖性。相比之下,国内的力度显然不够。在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排名中,中国在原材料、电池制造和下游需求方面排名榜首,但与参与电池制造供应链竞争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而ESG(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估指标的加入,以及欧美国家对ESG法则的强化无疑给我国电池产业发展带来隐忧。欧洲议会11月通过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对扩大海外出口的国内储能电池企业的影响将不可小觑,必须未雨绸缪,避免声誉受损、经营不利。
热点8:上市公司跨界储能风起云涌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刺激下,储能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不断激发了上市公司投资布局的热情,其中不乏风电、锅炉、水利、空调、光伏、工程机械、电脑配件、环保、食品、教育、互联网企业挤入赛道。据中国储能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年底已有20余家上市企业跨界投资储能。
点评:年内数十家上市公司跨界储能,甚至涉及家电、环保、食品和教育等传统行业企业,如同兴环保、黑芝麻、开元教育,公告跨界储能的上市公司还有明阳智能、美的集团、传艺科技、永泰能源、安孚科技、杭锅股份等,杭锅股份更是直接改名为西子洁能,看来是对储能的热爱不是一点点。跨界储能一方面是传统行业遭遇增长瓶颈,另一方面也是储能市场空间的魅力吸引。但储能到底是不是一桩好生意,各大媒体不断发出疑问,证监会已表示问询,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曾表示,尽管某些细分赛道已跑出头部企业,但储能市场格局尚未定型,新入局者仍有机会。不过储能专业技术门槛其实很高,面临各方挑战和风险,没有技术积累和优秀团队,要驾驭好储能市场绝非易事。
热点9:国内储能厂商创23个储能项目之最
据中国储能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储能厂商创造23个储能项目之最,领域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二氧化碳储能项目、电化学储能项目、熔盐储能项目、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钠离子储能电池项目、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等。
点评:这些项目号称全球最大、全国最大、全省最大、全行业最大,从而吸引行业目光,显示了国内外储能项目建设的勃勃生机和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也昭示了国内储能企业积极向海外进军的魄力。可以说,2022年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下,储能依然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给社会以温暖,给行业以憧憬。
热点10: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率低引发全行业关切
11月8日,中电联发布《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指出,新能源配储能存在利用率不高、成本难以消化、分散方式难发挥有效作用、配置的合理性及规模缺乏科学论证等问题。新能源配储能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12.2%。其中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为15.3%,电网侧储能为14.8%,用户储能为28.3%。新能源配储能调用频次、等效利用系数、利用率大大低于火电厂配储能、电网储能和用户储能。
点评: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的现实问题既让政策制定者甚为尴尬,也让投资者积极性大打折扣,更为储能产业的后续发展增加了忧患。在看似火爆的赛道下,储能的“虚”火其实不小,储能电站的运行效果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可定期发展的透明公开信息,难以让业界信服。同时也为政策导向、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带来困惑,一旦扭曲的虚假繁荣遮蔽了业界的视角,无疑会误导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影响能源转型的进程。
热点11:电力现货市场新政出台,储能等迎机遇
1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和《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电力现货市场的运营和管理,依法维护电力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建立用户侧参与辅助服务费用的分摊与返还机制,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主体有望通过现货市场中峰谷价差的扩大实现盈利模式优化。
点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一直是国之大事,新政的出台无疑将全面提速电力现货市场发展,这与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相衔接。目前储能商业模式还不完善,也制约了储能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真正让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没有现货交易和灵敏的价格信号引导是不可想象的,新政的出台无疑会提升储能在用户侧、电网侧和电源侧等市场的活跃度,逐步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和多样化辅助服务品种收益范围。
热点12:多省份发布“十四五”储能规划,是国家规划目标的两倍
目前各地储能“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份规划的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合计超过6000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件中提出的“2025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两倍。明确提出储能规划的已有17个省市,其中青海、甘肃、山西规划的储能规模最大,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均在600万千瓦。预计国内储能规划装机将加速,行业呈现超预期发展,“十四五”年均储能容量复合增速将达到79%。
点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储能的刚需和政策的助力,加上储能规模目标的高远及储能独立市场地位的确立,势必让储能行业迎来突飞猛进,也让传统行业望尘莫及,这更是导致今年来大量新储能技术及服务公司成立,已超过上百家。而上市公司跨界储能更是热火朝天,储能这颗试金石能否真正敲开或者解决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困境尚待观察。实际上,储能行业的专业门槛很高,安全又是底线,同时还是资金密集型。目前储能行业还处于商业化初期,部分领域甚至是商业化早期,像蓄冷/储热领域更是处于启动阶段,因为不同应用场景下储能技术特性和差异性较大,技术壁垒甚至很高,大量企业涌入很可能导致储能产品和系统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洗牌在所难免。况且商业模式一直是储能政策制定的难点,要把储能事业做大做强,必须有真功夫、真技术,以及专注创新的人才队伍,知识经验的匮乏都会对行业和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储能项目运行的大数据积累也需要时间和进一步的分析总结。投资储能务必在技术标准上更胜一筹,务必在产品开发经验上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和技术规则。
当前,储能行业仍处于商业化发展初期,鱼龙混杂和面临洗牌在所难免,当然更多的企业还是激流勇进,因为心中充满对新能源的期待,也更愿意同客户一起在那厚长的雪坡上滚动雪球,用专业创造价值,让温暖照耀人间。
在美好的愿景下,行业发展同样要面临时代潮流的裹挟,国际地缘冲突、全球经济通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侵袭难挡,在不断的挑战面前,储能人并没有沉沦而是一往无前,从储能大会现场高高举起手机拍照的双手上,从不畏疫情影响积极参展参会企业的热情中,从演讲嘉宾激情洋溢的报告中,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储能这团火始终在心中燃烧,国家和地方层面不断出台的储能产业支持政策更是给予了行业澎湃动力,但行业竞争激烈下的低价中标、相互挖人才墙脚、产品以次充好、资本盲目驱动等现象难免会搅乱市场秩序,需要我们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产业供应链和生态链,为推进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暖东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处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