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长春岭油田合作开发区块20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公示表
项目名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长春岭油田合作开发区块2013年产能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项目经理部
建设地点
吉林省扶余市四马架乡、长春岭镇
建设规模
规划部署13口控制井
项目审批部门
吉林省环境保护厅
总投资(万元)
1627万元
环评单位
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
环评负责人
金玉花
建设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在长101区块和长122区块共部署13口控制井,其中长101区块9口,长122区块4口,全部为油井,无注水井。设计单井日产均为0.5t/d,总预建产能0.2×104t/a。
主要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运行期废气主要为单井罐加热烟气、各井场挥发的烃类气体和运输车辆尾气等。运行期的废水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废水(修井和洗井废水)、采油废水、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依托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注地下,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防渗旱厕。生产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修井落地油、废防渗布、生活垃圾等,其中落地油、废防渗布等属于危险废物,送有资质单位处理。运行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抽油机和运输车辆噪声。井场施工结束后及时覆土,复垦,可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行期各类污染物排放均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公众
反馈
联系
方式
信件反馈
邮编:130033
地址:长春市浦东路813
收信单位:吉林省环保厅环评处
电话反馈
联系人:刘强
电话:0431-89963069
1 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长春岭油田合作开发区块2013年产能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项目经理部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吉林省扶余市四马架乡、长春岭镇
建设周期:由于油田建设为滚动开发,本工程拟定于2014年冬季开始进行施工建设,本次施工由6个钻井队同时施工,每口井所需时间约为15天,施工期约为35天。稳定生产期年限约为10年,年平均生产天数为300天。
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在长101区块和长122区块共部署13口控制井,其中长101区块9口,长122区块4口,全部为油井,无注水井。设计单井日产均为0.5t/d,总预建产能0.2×104t/a,总进尺5000m。
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 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1 环境空气
本项目明安村和上岱吉环境空气中SO2、NO2、NMHC小时平均浓度满足标准要求;SO2、NO2及PM10日平均浓度满足标准要求。
2.1.2 地表水
松花江干流孤家子断面和下岱吉断面各污染物浓度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
2.1.3 地下水
本项目评价区内苏家村、岱吉屯和上岱吉村地下水监测点pH 值、总硬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铁、锰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亚硝酸盐、石油类、挥发酚、锰均未检出,评价区内地下水质量较好。
2.1.4 声环境
本项目井场周边区域及附近村屯的声环境质量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要求。
2.1.5 生态环境
本项目长101区块和长122区块全部新建井场均位于旱田内,其中长122区块的部分井位距松花江干流较近,规划井距江面最近距离为700m。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类型主要为黑钙土和草甸土,土壤环境质量较好。项目占地范围内无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分布。
2.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2.2.1 环境空气
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为三级,考虑平原地形因素及常年主导风向的特点,同时考虑本项目油井分布特点,确定以各区块开发边缘井外扩1km,总评价面积约为26.4km2。
2.2.2 地表水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主要为松花江。本项目生产废水全部处理后回注,对地表水环境基本没有影响。根据松花江水域规模和工程无生产废水排放的特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2.2.3 地下水
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对于三级评价的要求,本项目以长101和长122区块所在区域及距边缘控制井外扩2km的区域为评价范围,总评价面积为59.6km2。
2.2.4 声环境
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级别为二级。评价范围为距区块边界200m范围内,重点为距离井场相对较近的村屯。
2.2.5 生态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349-2007)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环境》(HJ19-2011)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次土壤、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外扩1km区域,合计为16.56km2。
2.3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2.3-1。
表2.3-1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序号
环境要素
保护目标
距最近区块距离(km)
户数/人数
保护目标
1
环境空气
长101区块
郎郡村
东北 0.8
334户/1091人
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苏家村
西0.37
171户/3416人
明安村
西南0.5
355户/1334人
杨柳村
西南 0.72
251户/937人
扶余县三骏乡第二中学
西0.5
教师46人/学生255人
长122区块
上岱吉村
北0.45
306户/1292人
岱吉屯
北0.18
96户/382人
高家店
南0.50
58户/245人
2
地下水
评价区内各层地下水水质及附近村庄饮水安全
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3
地表水
保护松花江本开发工程下游江段的水质,长122区块规划井距江面最近距离为0.7km,长101区块划井距江面最近距离为3.4km
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体标准
4
声环境
各井场场界噪声
符合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3类标准
周围声环境
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类区标准
5
生态环境
评价区内农田生态系统、河漫滩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区内土壤、自然植被、农作物、动物等
土壤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控制水土流失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测评价
3.1.1 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运行期、闭井期对空气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范围有限,对区块内空气环境质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3.1.2 废水
钻井废水全部用于配制泥浆,并随泥浆排入泥浆池内自然蒸发;施工现场生活污水排入移动厕所内,施工结束后外运做农家肥;生产废水经联合站处理后回注地下,不外排,生产过程中没有修井废水排放,无落地油产生,对地表水环境没有影响,因此本项目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3.1.3 地下水
钻井废水用于配置泥浆,不外排,对地下水亦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各站场的处理后的废水处理后回注地层,不外排。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本项目建设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3.1.4 噪声
施工期噪声主要为钻井井场、工程及运输车辆噪声,通过对钻井噪声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后,对周边村屯的影响较小。运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抽油机和运输车辆噪声。
3.1.5 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有钻井时产生的废弃泥浆、废岩屑和生活垃圾等,废弃泥浆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对环境影响较小。生产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为修井落地油、废防渗布、生活垃圾等,其中落地油、废防渗布等属于危险废物,送有资质单位处理。
3.1.6 生态环境
无害化处理后的废泥浆可以达到标准要求,不会对井场土壤构成明显不利影响。因施工期临时占地土壤扰动引起粮食损失。随着油田开发进入正常生产期,大部分临时占地恢复原有植被,同时施工期噪声也逐步消失,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强度明显下降。
3.2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3.2.1 废气防治措施
钻机柴油机排放的空气污染物对钻井井场周围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区内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因此空气污染影响范围较小、程度低、时间短暂,随着钻井工作的结束,柴油机排放的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会逐渐消失;单井罐加热燃料为油田伴生气,其本身就属于清洁能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因此新增的烟气不会对区域空气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3.2.2 废水防治措施
钻井废水全部用于配置泥浆,多余水分在泥浆池内自然蒸发,不外排。泥浆池做好防渗,避免钻井废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各区块采出液采用罐车运至扶余中心处理站净化处理和外售,采油废水依托扶余中心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注井下;生活污水排入移动防渗旱厕。
3.2.3 地下水防治措施
做好泥浆池的防渗;钻井时下表层套管,深度应达到地下水层以下,固井时水泥套管应上返至地表井口,并保证固井质量,防止套外返水;配制无毒化学泥浆、选用无毒水基菁胶压裂液、井口防喷器、井口自封器等。
3.2.4 噪声防治措施
钻机柴油机和发电柴油机机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并将柴油机组安装在活动板房内,工程车辆在夜间经过村屯时应禁止鸣笛,并教育司机按路线行驶。
3.2.5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废弃泥浆排入泥浆池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通过对泥浆池采取防渗漏措施后,钻井产生的废弃泥浆对地下水和土壤基本无影响,3个月后可以覆土并恢复植被。落地油土和废防渗布及时回收,送有资质单位统一进行油土分离处理。
3.2.6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按设计标准规定,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钻井井场用地面积和道路、管线敷设施工宽度控制在设计标准范围内;施工作业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
3.2.7 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本项目潜在的风险事故,报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应急措施。只要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安全管理,可使风险事故的发生率及事故的危害程度、范围降至最低。
3.3 环保措施“三同时”汇总
本项目环保投资主要用于废水、废气、固废、噪声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根据估算,本项目环境保护投资96.18万元,占总投资的5.91%。本项目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结果详见表3.3-1
表3.3-1 环保措施“三同时”投资一览表
项目
措施内容
投资(万元)
备注
废气治理
井口密封材料
0.52
每个采油井口投资400元
废水治理
钻井井场内设置旱厕
1.8
6个钻井队,每个投资0.3万元
采用蒸汽清洗钻具
4.0
增加清洗设备,每个井队增加1.0万元
地下水防治
固井水泥套管
6.5
每个井口投资0.5万元
固体废物
泥浆池防渗处理及无害化处理
6.5
每个井场按0.5万元计,13个井场
井场废油土处理
3.9
每个井场约15t,每t处理费用200元
井下泄油器
0.78
每个泄油器600元
修井井场铺垫防渗布
0.13
每个井场100元,共13个井场
噪声治理
柴油机消声措施
1.2
每个钻井队2000元,共6个钻井队
计量间机泵减震、消声
0.3
生态减缓及水土保持投资
植被恢复及站场绿化
18.84
水土保持投资费用,详见表11.4-1
水土保持费用(上缴)
4.71
风险
风险应急措施
40
管理措施
员工培训及环保教育
5
合计
96.18
4 经济损益分析
本项目的开发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开发建设的同时,采取污水处理后回注,废弃泥浆无害化处理,油土分离等环保措施,可大大降低油田开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项目环保措施可行,投资合理,可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因此,从各方面讲,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5 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
5.1 环境监测
本项目运营期环境监测内容见表5.1-1。
表5.1 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表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
监测点位
监测时间及频率
1
场站附近环境空气
非甲烷总烃
选择一处井场
1次/年
2
地下水环境
pH、石油类、挥发酚
评价区域内的村屯选择2处居民井
1次/年,枯水期
3
设备噪声
厂界噪声
井场噪声
计量间场界外1m选1、2个点
随机选择1-2个采油井场边界处各设1个点
1次/年
4
生态调查
植被恢复
临时占地
运行后前3年,1次/年
5
事故监测
总烃
事故发生地点及附近区域
发生事故,立即进行
6 公众参与
6.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公众参与评价按照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吉林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通知》(吉环管字[2013]1号)的规定进行。
为了让公众更多参与本项目的实施,广泛听取公众在各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本项目在环评过程中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工作。
6.2 环境信息公开
6.2.1 第一次信息公示
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在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7日内,于2013年11月11日至11月22日进行第一次现场信息公示和网络信息公示。
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建设项目简况;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以及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等。
6.3 公众意见调查与分析
6.3.1 公众意见统计
本次评价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50份,收回50份,信息反馈率100%。调查对象主要为厂区附近居民等直接受项目影响的公众。公告信息发布后,采用发放调查表配合与公众当面交流的方式,主要征求了本项目厂址附近居民的意见,公众参与书面问卷调查表简单、通俗、明确地阐明本项目的情况,调查了公众基本信息,并针对本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给区域带来的整体社会效益、本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等方面调查了公众的意见,同时让在公众参与调查表中发表自己对环境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意见,,公众意见统计结果详见表4.4-2。
表4.4-2公众意见统计结果一览表
调 查 内 容
分类选项
人数(人)
占比例(%)
您在本地的居住情况
短期住户
0
0
长期住户
50
100
您认为本区域的环境问题
地表水
31
62.0
地下水
14
28.0
环境空气
2
4.0
固体废物
0
0
噪声
0
0
生态
3
6.0
电磁辐射
0
0
您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
很了解
36
72.0
一般
14
28.0
不清楚
0
0
您认为本项目建设对当地的主要影响为
经济
28
56.0
环境
19
38.0
社会
3
6.0
其他
0
0
您认为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
占地
35
70.0
植被
6
12.0
野生动物
0
0
您认为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9
18.0
景观
0
0
您对本项目建设的意见
支持
48
96.0
无所谓
2
4.0
有条件支持
0
0
不支持
0
0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关心的问题和对项目建设所持的态度。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您在本地的居住情况
被调查人群全部为长期住户。
(2)您认为本区域的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有62%的被调查者认为区域地表水存在环境问题,28%的被调查者认为区域地下水存在问题;4%认为被调查者认为区域环境空气存在环境问题。
(3)您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
据统计,区域内被调查人中有72%对本项目很了解,28%对本项目了解程度一般。
(4)您认为本项目建设对当地的主要影响为
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本项目会对经济造成影响,38%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本想目会造成环境影响,另有6%的被调查者认为会对社会造成影响。
(5)您认为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
70%的被调查人员表示,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占地,1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另有12%的人员表示主要环境问题为植被。
(6)您对本项目的建设意见
在被调查人群中,96%的被调查者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另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无对本项目建设表示反对的。
6.3.2 公众意见的采纳
本次评价充分考虑了参与调查的公众、环保部门及政府部门的建议和要求,从设计上选择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控制系统,采取经济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同时,对建设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提出了加强环境管理的建议和要求。
因此,本项目采纳了公众对项目环保方面及对环境管理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7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吉林省经济发展规划,符合吉林油田发展规划,各项污染物能够做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目标总量控制要求,满足清洁生产的需要,各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均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在采取生态减缓与恢复措施后其生态破坏可降至最低。本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吉林省的环境保护要求,切实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所确定的各项环保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8 联系方式
8.1 建设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项目经理部
联系地址:吉林省松原市沿江东路1219号。
联系人:李濯非
联系电话:15568660005
8.2 环评机构
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设计院)
联系地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解放大路2号江山帝景综合楼
联系人:徐纪芸
联系电话:0432-65095158